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龙袍都称得上是终极服装。
凡是皇帝穿的衣服(主要是外衣)现在都笼统地被称作龙袍,但是如果要说清楚皇帝一生大概有多少件龙袍,恐怕对谁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因为实在太多了。根据不同的用途,龙袍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雨服六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下皇帝穿什么衣服有着明确的界定。
礼服——在祭祀宗庙、社稷大典、登基大典、大婚及元旦朝贺等重大典礼场合穿用。
吉服——正装。规格仅次于朝服。在庆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生辰庆典、班师典礼等公务活动场合穿用。在严格意义上,吉服才应该是通称的龙袍,是皇帝最常穿用的服装。
常服——公务装,在非正式场合穿用。
行服——旅行装,出巡、行旅途骑穿用。
便服——休闲装,日常起居、休闲时穿用。
雨服——雨衣,雨雪天气时的罩服
清朝的龙袍是清太宗皇太极根据满族固有的服饰习尚,参照明代的服饰制定的,其后又作过不断的补充修订,到乾隆皇帝时趋于定型,乾隆三十七年厘定清代服饰制度,绘图载入《大清会典》。以后没有太大的变动。皇帝对自己的衣服也分外上心,每次制作都要有专门部门将龙袍的样子呈给皇帝过目,通过后才可制作。
虽然宫禁森严,但是仍有一部分龙袍流落宫外,混迹民间。流落的途径大致有两种,一是皇帝,把自己的衣服赏给王公大臣,作为一种圣眷恩宠,让臣子们回去光耀门庭;另一种情况是清末皇室势微,宫禁松弛,一些太监宫女监守自盗,卷几件衣服出去卖钱是常有的事,皇帝的衣服多、架子大,也不会为这点事来一场严打。
身价几何
流落民间的龙袍让人们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皇帝的衣服价值几何?
最近,一直被认为门类有些冷僻的织绣类藏品在拍卖市场上势头不错,让人们在意外之余也感到振奋。嘉德在今年五月份搞了全球第一场中国丝织品专场拍卖会,203件丝织品最终总成交额为4423万元人民币,成交比率超过90%。拍卖之前被广泛报道的是一件雍正的龙袍,估价为18万至25万元,这件龙袍虽然并不完整——缺少马蹄袖、袖子和云领,但因制作精美,最后的成交价仍达到69万元人民币。而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中曾被拿出来估价的两件龙袍,其价格也在四十万元左右,皇帝衣服的价值果然不可低估。
收藏者的故事
戚春生先生在十年前开始收藏龙袍,收藏的起因很简单——他有一大帮爱好西收东藏的文化人朋友,其中一个就有收藏龙袍的爱好,后来这个朋友因为其它原因不再做这个行当,就把所藏龙袍全部转给了戚先生,他知道戚先生不会把自己多年的收藏再转手他人或是卖掉,把龙袍交给他就等于给自己的宝贝找了一个好归宿。
戚先生现在正在系统地整理、鉴定这些藏品,他想在自己的项目——月亮城堡里建一个博物馆,给这些龙袍一个更理想的保护环境,同时还能向世人展示这些精美的工艺。
收藏龙袍不容易上当!
“为什么我收藏龙袍?因为不容易上当!”戚先生这样调侃自己。
收藏龙袍很少遇到赝品,不像书画、瓷器那样假货横行。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龙袍的真假、新旧很容易分辨。有皇帝时没人有胆量敢仿造龙袍,因为那意味着造反。而后人想仿制也不太可能,研究中国服装史的李少红老师说:“因为现在丝绸的织法和以前已大不一样,从织物纹理、织法、经纬的疏密上,可以一眼看出真伪!既然那么容易被识破,所以造假的就少。“
第二个原因是仿制龙袍的成本太高,戚先生说:“如果你要仿一件出来,那么现在所花的成本和一件龙袍的价格差不多,甚至会更高!”因为顶级的龙袍有几个显著的标志——缂(‘刻’音)丝、龙纹和十二章,这也是区别龙袍真假,辨别价值高低的一个法门。
缂丝——织绣的最高等级
缂丝是一种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工艺的特殊织绣工艺,在丝织品中被列为最高品级。始于隋唐,清代是缂丝的全盛时期。缂丝技艺在清末一度失传,后来几乎完全停业,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才在苏州得到恢复。
缂丝的工艺极为精细——缂丝时,先在织机上安装好经线,经线下衬画作或书稿,织工透过经丝用毛笔将画样的彩色图案描绘在经丝面上,然后再分别用小梭依花纹图案分块缂丝,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穿过整个幅面,所以叫“通经断纬”。
一件缂丝作品的制作要花费大量时间,中间要经过十多个工序,织纬时的配色尤其复杂,要经过多种不同的色丝调和织造,做到深浅层次柔和分明,如同画笔渲染。一寸见方的一件缂丝作品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形成一件作品往往要经年过载才能完成。在清代,缂丝成为皇家贡品,在民间一般不允许平民越制收藏,因此现在缂丝的传世品并不多见,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
因为缂丝是织绣的最高等级,所以它也被用在最高等级的龙袍上。缂丝之高成本、之费时、不好仿制成为鉴定龙袍真假、决定身价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来源:中国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