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盛世收藏风

[日期:2006-10-13]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作者:戴亚雄 [字体: ]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乱世屯粮,盛世收藏。如果你是有心人,你会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准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文物藏品,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收藏”正以其灵活的方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藏”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老祖宗为它实践了几千年,演绎出许多史诗般的人间奇迹,写下许多千古流芳的鸿篇巨制。当代中国人又在继续实践它、玩味它、解读它。

  从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的热播到近年来贵阳各种书画古玩品拍卖会的一股股热浪中,不难感觉,这股兴于积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北方辽阔大地的民间收藏之风,早已势头强劲地吹遍了正致力于“兴黔富民”的神奇宝地贵州。一时间,大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宝物”纷纷浮出水面,亮相街市,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藏友们形象地说:民间收藏,没有门第之别,没有地位之分。你收我藏,乐此不疲。有的人为陶冶性情而来,有的人为藏品增值敛财而来。在收藏市场上,有的人捡了“漏”发了一小把,有的人走了“眼”赔了一笔,怒骂之后一笑了之。但更多的人是自娱自乐。因为,收藏是一种自觉不自觉的留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方式,它是一种心情、一种情结、一种精神,是“国泰民安”社会环境的最好诠释……

  9月17日,省博物馆一楼大厅和广场上热闹非凡,参赛的、参观的、淘宝的,将“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的现场挤得水泄不通。各种造型怪异的奇石根雕、工艺精细的银饰绣品、风格不同的书法绘画……如此众多的民族民间珍宝的大集合,在我省还是第一次。

  展销大会上有收藏家开设的专柜,而涌动的人群中最多是前来淘宝的收藏爱好者。贵阳某茶庄老板王健是一个民间工艺品收藏迷,在他开的茶舍内摆放着各种从全省各地淘来的“宝贝”,这些“宝贝”也为他的茶舍带来了滚滚客源。

  一个越来越广泛的收藏群体,在生活日益改善的老百姓中逐渐壮大,从展销会的热闹中,在全国各地涌动的收藏热潮后面,我们也看到了贵州收藏目前面对的大好机遇和发展现状。

小玩意玩出大市场

  都说玩物丧志,而在收藏爱好者眼里,玩物不仅可以明志长志,还能让人在“玩”的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经济收入。历代名人端砚收藏者魏玉光先生就是隐居在“闹市”中的一位“百万富翁”。在六盘水他从事收藏数十年,除陶器、古字画、青铜镜、佛像等收藏外,对历代名人端砚的收藏研究在省内颇有名气。2003年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以专题报道魏玉光收藏的故事。随后,全国各地藏友来电来信无数,向他请教的,出高价要购买他藏品的数十人,浙江兰溪市集砚家和镇江一位古砚收藏者专程到六盘水拜访,对魏玉光收藏的端砚给予高度评价。

  收藏已成为资产保值和投资的重要手段。《收藏拍卖导报》曾搞了一个有关民间收藏的千人调查活动,有超过一半的人承认家中有藏品,接受此次问卷调查的1000人中,既有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也有企业职工,城郊农民。安顺市蔡官镇张官村的农民通过收藏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一位姓王的农民对记者说:“我们村大多数人经商是几辈子的传统,可思想放不开,没有几家富得起来。农忙时打田,闲时外出做古董生意,发点财,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

  看上去40岁左右姓徐的农民抢上来说:“我15岁学做生意,开始在贵阳、洗马河一带收废品,慢慢了解到了古董的价值。有次花70元买了一对阴阳圈,后来一转手卖了上千元。从此生意越做越大。”

  张官村70%的农民做古董生意,有时候三四十人自由组合搭伴外出做生意。在云南、大理一带,张官村的收藏大军随行就市,看人叫价,不时还可左右几个当地的收藏价格。一位打扮入时的青年农民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一家4口人,做收藏生意完全可以生活。原先很难掏出一百元钱,如今开支几百元上千元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当问到做收藏生意,家里田土怎么种时,几位农民兄弟回答得很干脆:“租给周边的工人种。再说,土闲三年自壮,保持肥分,两年后再种也不晚。”

不断升温的收藏热中,人们也在小玩意里寻找到巨大的商机。

  “能参加‘两赛一会’是我的骄傲。”来自黔西南的选手郎金凯对记者说,他用煤矸石在普通的石材上仿制贵州龙化石,很受省外游客欢迎。尽管只获得了“能工巧匠大赛”的三等奖,郎金凯可谓是大赛中“曝光率”最高的农民选手,因为他仿制的贵州龙化石几乎可以“乱真”。而通过他的巧手,受到国家文物保护法明文保护的贵州龙化石从奇石收藏者们眼里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变成了可以随意收藏的旅游商品。

  “有时真的想干脆卖几件藏品换部好车,可让这些民族文化精品流失到国外去又非常舍不得。”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杨成勇在收藏与生存的两难取舍间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他收集了台江施洞破线绣等苗族盛装38套,苗族、水族、侗族、布依族服饰600多套,各民族古老绣片1000多张,古银饰800多件及各种民族生活用具。在这些藏品中得到灵感,杨成勇设计开发的“苗族手工装框银饰”夺得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金奖,“苗族银饰浮雕系列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银奖。这次被邀担任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总决赛的评委。

  如今,收藏活动和与之相关的经营、拍卖、出版、教育、音像、影视、网络、展览等内容,已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收藏与人们生活的相关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从单纯的个人爱好、文化休闲,拓展到谋生手段和职业追求,可以说已成为一些人全部的生活方式。

多彩贵州的多彩收藏

  古老的铜鼓、神秘的水书、精美的苗绣、秀丽的美景、迷人的民族风情……有人用“文化千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贵州,其实这恰是贵州的独特之处———多种文化混杂而成的鲜明特色,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的贵州民间收藏也呈现出丝毫不逊色于中原地区的多元特色。

  6月12日,贵阳市文物商店为古玩爱好者举办了一场免费鉴宝活动,专程赶来举办古玩艺术鉴赏知识讲座的两位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李宗扬和连少卿,为藏友鉴定瓷器和玉器后称赞:贵阳市的民间收藏水平不低。

  一名藏友拿出一块墨请连少卿鉴定,连少卿手持放大镜从上到下反复看了三四次后说,“这是一方老墨,是清代的物品,有一定的价值。”指着簸箕里睡着一只獾的玉饰,连少卿肯定地说:“这是新疆的和田玉,现在已经很少了,非常珍贵。”李宗扬告诉记者:贵阳藏友们带来的“宝贝”真东西不少,有康熙年间的五彩方形笔筒,有乾隆年间的单色釉小碗等等,几乎达到真假各半,而不少地方只能达到20%的真品。

  一位收藏家告诉记者,他的部分珍贵的书画藏品是抗战期间他父亲用粮食从一些逃难的“下江人”手里换来的。多民族的聚居、来自五湖四海的“外乡人”的融合,使贵州的文化现象真正多彩,而民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收藏更呈现出多彩的现象。一大批自愿收藏历史、收藏文化,乐在其中的收藏人,大多怀着一份普通愿望:让收藏的“宝物”日后能够有更好的收藏条件和展示环境,有效地填充文博部门的文保空隙。

  被称为“像章大王”的像章收藏家周继厚,刚上小学时就开始收藏毛泽东像章,当时只图个好玩。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航空高级技工学校任教以后,专心收藏毛泽东像章占去他全部业余生活。20多年时间,收藏10万余枚像章,有3万余枚是无一相同的。其中有延安时期和建国初期毛泽东像章,有香港、澳门以及越南、朝鲜、日本制作的毛泽东像章;还有存世孤品“毛主席接见尼克松”像章以及曾经镶嵌于战斗机仓里的毛泽东像章。尤其是收藏70余套当年用来生产制作像章的模具,如今已是绝品。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座永久性“毛泽东像章博物馆”,无偿提供全部藏品,免费对社会开放。现在,周继厚正利用国际互联网,建立“毛泽东像章网上博物馆”。

  已经85岁的石天柱老人,抗战时期在郑州与父母走失,从此成为孤儿。为了求生他当上《新华日报》的小报童,也和报纸结下了缘。从1942年他开始集报,至今藏有古今中外各类报纸4万种42万余份。其中仅创刊号、试刊号、终刊号就有7000多种,是我国收藏报纸种类与数量最多的人,2002年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人民日报原社长邵华泽亲自为“石天柱家庭藏报馆”题写馆名,迄今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和来访者两万多人,是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首届理事会理事。老人反复强调自己晚年最大的心愿是收藏报纸,“真心希望能在贵阳建一所报纸博物馆,报纸由我提供,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黔南的一位藏友在都匀开设了自己的家庭博物馆,展出他收藏的各种少数民族银器银饰,后来因为各种原因而关闭。在我省目前的经济大环境下,私人博物馆的建立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尽管它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扇扇能够窥视博大、多元、悠久贵州文化的窗户,而要让众多收藏家们的“宝贝”来填补我省旅游文化上的空白,还需要领军人物来开拓。

目前我省家庭博物馆中上规模的民营石馆有4个,收藏的奇石珍品近5万件。杨康林和他的女儿们以石传承文化,以石文化带动观赏石市场发展的事,也是奇石收藏界的一段佳话。

  贵州多山,有“山国”之称,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山秀水,深藏千奇百怪的石头。近几年,贵州玩石头的人越来越多,真正上档次有品位的人不在少数。玩石头说出点名堂,杨康林一家是个典型。他退休后,是女儿杨晓红着迷收藏奇石,逐渐“对贵州石文化有特别的见地,对赏石文化有执著追求”。

  杨康林父女在收藏上千件奇石的基础上,建起了“山翠园奇石馆”和小河奇石文化博物馆。

民间收藏:痛并快乐

  王大爷今年73岁,身体硬朗、耳聪目明,退休后玩起了收藏。王大爷坦言,是收藏让他退休后“重新找到了乐趣。我现在也算是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比打麻将强多了。”盛世兴收藏,从古玩书画到门票火花,从瓷器、玉器到酒具、磁卡,大凡能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美化人生或具有某种特别属性又能诱发回忆、引人思考、寄托情感的物件,都会有人收藏。而大多数收藏爱好者都像王大爷这样,在这些小玩意的收集、维护、整理的过程中找到了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也有人孜孜不倦终成大家。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郭润康,90高龄仍在为黔中收藏事业尽心尽力。郭老从15岁进入五洲大药房当练习生开始集邮,1942年在贵阳筹建“金竹邮票会”,并主编《金竹邮刊》,之后又主编《黎明邮刊》等,70多年摸索,形成了自身的集邮价值观,在邮界名声斐然。1966年他把多年收藏的两大本孙中山邮票无偿捐给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郭老的《集邮传真》、《郭润康集邮文选》第一、二集,共90余万字。前两本书在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上分别获得镀银奖、铜奖。这是我省的集邮文献第一次在世界邮展上获此殊荣。

  郭老终身与集邮相伴,在收藏界享有很高的威望。至今,郭老对集邮还觉得没“玩”过瘾,他对记者说:“真正的集邮爱好者主要是在于感悟,集文化,陶冶情操,集邮的本身是在做人。”难怪英王乔治五世也曾说过:“集邮是王者的癖好,也是癖好之王。”

  从2002年5月贵州省收藏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开始,收藏队伍就在不断壮大。据估算,全省不在册的收藏爱好者达数十万人之多,这与全国已达六七千万之众的民间收藏队伍来说还显得薄弱,但他们在保护文化遗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藏友们以藏联谊,以藏促商,收藏门类也是应有尽有,收藏爱好者的视角遍布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收藏大平台上,厚古薄今也好,厚今薄古也好,人人爱“宝”,人人平等。

  但我省目前的民间收藏也有诸多发展之痛。首先收藏已进入一种误区,许多人收藏存在投机心理,想借此发大财。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把收藏当成一个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精神生活的事情,选择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这才是收藏的本意。

  贵阳阳明路市场搬迁以后,没有固定的相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藏品交易的地点也成了收藏爱好者们的一个遗憾。虽说每逢双休日的观水路上的古玩城也颇为热闹,但依旧摆脱不了地摊市场的简陋,再加上如今藏品复制“克隆”已进入“装备精良”的“高仿时代”,鉴定真假的难度使很多收藏者望而却步。

  仿品的蔓延也是困扰收藏爱好者们长久的话题。为商者的诚信在目前的贵州市场的广泛建立还需要时日,特别是书画市场,缺乏权威诚信的鉴定、拍卖为一体的机构,这也使得我省的书画拍卖市场不如刚开拍时那么火爆。著名山水画家王振中先生从不把自己的画作拿到本地拍卖。

  与此同时的困扰是贵州知名度不高,名气不大,吸引不了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前来“淘宝”,而经济基础薄弱所带来文化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短时间解决有着一定难度。一方面收藏拍卖市场大举入境,收藏爱好者却少了思想准备,多了一份急躁心情。另一方面,黔中腹地几次收藏艺术品拍卖会筹备尚欠章法,急功近利和“一锤子买卖”思路还需要规范和改进。这些都体现出我省收藏市场的不成熟。

  其实,有人收藏是为投资增值而来,有人则完全是为了欣赏或是购买几件作为装饰品和“雅玩”的纪念品。在旅游业日益成熟游客逐渐增多的贵州,选择后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多。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建立功能不同的市场和借以展示藏品的私人博物馆也许是我省收藏界目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阅读:
录入:yc007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八旬“邮矿”集邮六十载
下一篇: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特种纪念邮票将发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