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深集邮家朱典仁先生的家中,我们非常幸运地见到了他所收藏的邮票中最为珍贵的1949年屯溪版《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的整版200枚1元邮票。而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录》等集邮典籍中见到它的影印件。
所谓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就是指1949年5月20日,由华东区皖南邮政办事处批准,屯溪邮政部门于当年五六月间,为了解决印刷品低值邮票暂时或缺和应急邮资临时调整的燃眉之急,而先后采取的在原有的旧时邮票或印花税票上,加盖上“皖南邮政”、“人民券”和“1元”或“改作人民券川元”等字样充当新邮票使用的邮事史实。因为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使用的时间,只有短短四五个月,因此该票存世数量极少,珍罕程度极大,邮史研究价值极高。
当时加盖“皖南邮政”的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1元邮票,主要是缺乏印刷品低值邮票,故利用中央信托局印制处印制、前中华邮政红色中信版原盖金圆1元邮票加盖使用。加盖数量为18万枚,900大版,每大版200枚。加盖的中信版原票的纸质,目前只发现有无纹土纸及云纹土纸两种。该票票面上原先盖有的“金圆”二字,则以黑杠涂盖;而原盖的“壹圆”字样,则原样保留不作改动,只在票上方加印“皖南邮政”,票中心加印“人民券”等字样。原票全版大张200枚,加盖时不撕开,分4次印成,加盖版式为5X10=50枚为1组。因印刷所设备简陋,临时仓促上阵,所以全版大张即出现字形高低正斜、墨色浓淡不匀等现象,加之在机盖时,机器压力不均,致使邮票某些部位产生漏印导致空隙出现。由于排版质量不高,又造成误排字,如“皖南邮政”误排成“皖皖邮政”;“人民券”误排成“人民邮”,以及漏“邮”字,划杠直排误为横排,“券”字偏左或偏右;“政”字只印半边或偏上位置等等变体缺陷。而这些变体缺陷之于集邮者来说,却不啻是个天赐的良机、不二的珍宝。
当时加盖“改作人民券元”的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主要是为适应平信邮资调整为30元、挂号费调整为60元、快递费调整为90元的需要,故于1949年6月,屯溪邮政部门又利用原加盖金圆5元的500元的中央平版交通图印花税票再加盖“改作人民券川元”当作新邮票使用,每大版100枚。或许是由于时间紧迫,应急之乱,所以该加盖票也曾发现有倒盖和误排“券人民”及漏排“改”字等变体的遗憾,却为集邮收藏增添了升值空间,为集邮研究增添了妙趣。
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加盖任务是由屯溪的两家印刷所来完成的。在屯溪菇古堂印刷所承盖的,是“皖南邮政”、“人民券”的1元邮票;而在屯溪振华印刷所加盖的,则是“改作人民券川元”的邮票。
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有两种样式,一为黑字1元、黑字1元、1元红棕的中信版邮票加盖,一为红字30元、黑字5元、500元灰棕的中央平版交通图的印花税票的加盖。资料显示:这两种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的屯溪加盖票,均于1949年10月1日停止使用。
朱典仁先生说,本来他当时是花了400元人民券,购买并收藏了两大版400枚的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的。后来、因为他的邮友、闻名遐迩的上海著名集邮家钟笑炉先生非常青睐,他就割爱相让了一大版200枚给他,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钟笑炉先生将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图录》,屯溪加盖“皖南邮政人民券”从此风靡神州邮坛的邮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