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坛系清代民窑烧制的土瓷坛,高36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28厘米。坛的上部施釉,底下10厘米不着釉。坛四周各有一个椭圆框,框中有两朵吉祥的狮子头云,云中分别有“连中三元”文字。框、云和字均用手工粘贴后烧制而成。坛的用途应当是装酒或盛其他物品。从文字上分析,此坛应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
我国实行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了1300年。整个科举考试分为五个阶段,即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县试和府试属基础考试和预选形式,后三种属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每隔三年由省府在省城举行,秀才有资格参加,考合格者为举人,其第一名者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季举行,由国家礼部在京城主考,举人有资格参加,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会试合格者参加。考试合格者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瓷坛上所说的“连中三元”是指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殿试第一名的“状元”。
据史料记载,在一千多年漫长的科举考试历程中,真正“连中三元”的仅13人,平均每百年、每百人才有一人,那可是精英中的精英了!
此坛的主人不可能是“连中三元”者,而是古人专门定为读书之人的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勤奋攻读,天天进步,步步高升,争取“连中三元”。
我国实行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了1300年。整个科举考试分为五个阶段,即县试、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县试和府试属基础考试和预选形式,后三种属国家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每隔三年由省府在省城举行,秀才有资格参加,考合格者为举人,其第一名者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季举行,由国家礼部在京城主考,举人有资格参加,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国家最高级别的考试,由会试合格者参加。考试合格者为进士。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瓷坛上所说的“连中三元”是指乡试第一名的“解元”,会试第一名的“会元”,殿试第一名的“状元”。
据史料记载,在一千多年漫长的科举考试历程中,真正“连中三元”的仅13人,平均每百年、每百人才有一人,那可是精英中的精英了!
此坛的主人不可能是“连中三元”者,而是古人专门定为读书之人的用品,以勉励其刻苦学习,勤奋攻读,天天进步,步步高升,争取“连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