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和地方志结下不解之缘
凭着对地方志的热爱,他的收藏一干就是20多年。这20多年来,连利冬收藏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爬山涉水通过购买、交流,现已收集全国31个省各类新编地方志2000余册,其中有好多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修编的新方志,有的甚至是非常稀缺并对研究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因此,他的有关资料被收集到2004年版《中国地方志年鉴》。
家人的漠视和怨言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你走好啦, 走了就再也不要回来!!”妻子在他每次离家时都很是不快。在妻子眼里,他不是个称职的丈夫,在孩子们眼里他不是个慈爱的父亲,在父母眼里他也不能算是个孝顺的儿子,但他对自己的收藏事业却无怨无诲。
为了多收藏几本书,从1992年开始他便到山东青岛边打工边收集。别人回家时大多是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或给孩子买点礼物,而他总是背着一大包书,打工赚的钱也所剩无几。平时花钱很小气的他,在买书上从不吝惜,一本经过沁县老乡介绍才得来的《代县县志》,是他花2000多块钱买的。为这,妻子和他不知道吵过多少回,“你就抱着你的书去过吧!”妻子火头上总是这样说。
为了买书他节衣缩食,生活非常简朴。他不抽烟不喝酒,外出时一把水壶一个干粮袋就是他的行囊。他总是穿着一件洗褪色的衬衫,连自己都不记得有多少年没添件新衣服了。到了旅游旺季,连利冬和妻子每天守在湖边,拼命赚钱积攒资金,妻子对他的作为虽说一肚子埋怨,但在他的坚持下也只能默许。到了淡季他就外出购书,留下妻儿守家,这几乎成了他的生活的唯一轨迹。
一次次遭遇使他愈挫愈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谈到收藏的经历,连利冬的心里好像打开了五味瓶,其中的酸甜苦辣一涌而出,为了收藏他几乎把人间的艰辛尝了个遍。
2003年初,听人说在方山县有本他找了好久没找到的《临县县志》。听到消息后,他再也按耐不住自己的情绪,当天就出发了。可来到方山县,不知是何缘由,持书人说没有了。天已经黑了,一脸丧气的他无奈地找了家小旅馆住下。老天不负有心人,在旅馆的同室无意中说起在临县有这本书,他得知后,生怕那书飞了似的,连夜租了一辆摩托车赶往临县,最终用一本黎城县志做交换才得到那本渴望以久的县志。手捧“爱书”的他,这时才刚刚有了点睡意。
当谈到今后的发展时,利连冬在自信中透出无奈,他说,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房子,十几年前就做好的馆牌一直也没有地方挂。书收集到了,存放保管却又成了新的问题,纸箱存放一不利于查找,二容易被鼠咬……随着书的数量不断增加,连利冬也更加头疼起来。在2005年年初,他虽然购置了十个大书柜,也只能解决五分之三的藏书分类。因为没有挂牌,自成立收藏馆以来,几乎没有对外开放。只有少数慕名而来的拜读者,专程到他的收藏馆查阅资料时,这才让他稍稍尝到了苦行后的甘甜;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了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喜悦。
20多年来,连利冬把大部分的收入都投入到他的收藏事业中,他的目标是办一个中国地方志收藏馆,以此来开发红色旅游,开展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最朴实的理想,他的这份情怀让我们感动,也牵动着每一颗关心支持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