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平遥影展:中国摄影师“试水”艺术品市场

[日期:2007-09-26]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作者: [字体: ]
 

    

     新华网山西频道电(记者原碧霞)在平遥古城里举办的“2007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300多幅参展照片贴上了价格标签。

    在艺术品市场日益“升温”的情况下,平遥影展作为中国最早举办、影响力较大的影展,提出了“展览照片就是拍卖照片”的理念,引起业内外关注。

    “这是一个比印钞票还挣钱的行业”

    事实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在2006年就组织了包括法国巴黎拍卖行在内的两家国际图片拍卖商和八家国内图片拍卖商,在平遥县棉织厂建立了国际图片交易市场。

    今年的展会上,来自国内外的300多名摄影家携1万多幅摄影作品参展,其中的300多幅由作者本人定价并贴上标签,照片完全按拍卖规格进行制作。

    作为一种记录手段,摄影捕捉着历史的瞬间,记录下生活的印迹。在国外,摄影作品很早就进入市场,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拍卖场成为与书画同样的投资保值产品。2006年,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池塘月光》以290万美元的天价被成功拍卖。

    但在中国,照片多收藏于家庭相册内,或发表于报刊上。一些优秀作品被出版社或新闻单位购买,还有的被博物馆和美术馆收藏。

    近几年来,艺术品投资收藏热兴起,摄影作品渐渐成为艺术品市场上的“新秀”。2006年秋季,北京华辰拍卖有限公司举办了影像拍卖专场,解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之大眼睛》以30.8万元的价格成交;在2006年的连州摄影节上,相当一批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被国外摄影评论家和画廊经理人看中……

    河南摄影家姜健认为,摄影是集艺术性、人文性、科学性等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市场是实现其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摄影作品更好、更快速、更深入地传播。

    “这是一个比印钞票还挣钱的行业……”在平遥中国摄影作品投资与典藏研讨会上,一位学者这样说。

    机会来时,摄影师慌乱无措

    记者采访发现,前来平遥参加影展的,除了摄影爱好者、参展者,真正的“买家”大多是外国图片公司和个人,也有部分国内图片公司。“平遥影展在国内外已有相当知名度,买家可以认识各个层次的摄影师,包括有名的,没名的。”一位摄影师说。

    “摄影家的机会就来了。”姜健说,“但许多摄影家却显得慌乱无措。”

    建筑工程师姬凌滨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的作品《老宅的述说》《远去的村庄》《卢氏映像》等多次获奖,被一些地方博物馆收藏。

    “我关注的是即将消失的东西。”姬凌滨告诉记者。在此次摄影大展上,姬凌滨的系列作品《洞·景》中的两张被一名外国人“相中”。对方让他先开价,他犹豫了一下,说“那就500元吧。”过后一打听,旁人告诉他说像他那样的作品,至少得开500美元。

    “我对这些(市场)不懂,我就只会拍片子。”姬凌滨懊恼地说。除此之外,法国GAMMA图片集团看中了他的一些作品,这家公司同时约见了另外11名摄影师商谈作品交易。

    在中国摄影作品投资与典藏研讨会上,记者看到听会者多是年轻的摄影师,有人对记者说:“这是一块新鲜的蛋糕,有很多未知因素需要我们学习了解。”

    “市场驱动足以改变摄影”

    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摄影作品市场,投资和发展前景到底如何,不少专家和摄影师心存忧虑。

    “金钱可能决定摄影的生命,市场驱动足以改变摄影。”新华社高级编辑、首席图片市场分析师黄文告诉记者,现在中国的摄影发展还不成熟,偏好观念性作品的西方交易商可能会误导中国纪实摄影师:一些优秀的摄影师可能被收藏、拍卖、高价的驱动力抹杀,丧失自己的个性,只顾及拍摄市场上好卖的照片。

    由于目前中国没有摄影史专著,收藏摄影作品比收藏其他门类的视觉艺术作品风险更大,很多投资者其实对摄影的认识不成熟。

    “要么买去的是纯粹的内容,要么是纯粹的形式,价值几何很难判断。从另一方面看,这样很容易催生摄影市场的泡沫。”摄影师莫毅说。

    还有的专家指出,中国目前尚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摄影市场,“行规”也没有建立起来,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大到摄影作品交易市场、作品估价,小到作品数量、大小、纸张、制作等,都没有统一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摄影家、投资家、收藏家、经纪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力保障。摄影艺术市场的繁荣还有待理念、规则和信誉的建立。

    发现未被遗忘的历史 中国影像收藏风生水起

    视觉图像对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不言而明的,它尽管不像“食,色”那样关及到人的直接生存和繁衍,但一个不见图像世界的人生会是多么的黯然失色。在近代社会,摄影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对丰富我们的视觉图像起到关键作用。

    世界影像收藏:国人玩得起的顶级艺术品收藏

    近年来,中国收藏家开始涉足国际收藏市场,但天价的国际顶级艺术品,常常让大多数本土的收藏者望而却步。而刚刚起步的影像艺术收藏因其相对较低的价格,为收藏者提供了一个收藏国际顶级艺术品的可能。 

    中国影像收藏愈热 摄影作品走进交易殿堂

    去年,在伦敦苏富比秋拍卖会上,摄影师王庆松的《跟我学》摄影作品,被收藏家以31.84万美元拍走。这足以令中国摄影界咋舌。

    去年岁末,令中国摄影界瞩目的北京华辰秋季影像艺术拍卖专场在京正式开拍。132幅时间跨度达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当代摄影作品首次成规模地走进拍卖市场。心情振奋的中国摄影人将本次拍卖誉为“中国影像行业第一拍”。

    这标志着近年来曾作为艺术品拍卖“点缀品”的纪实摄影作品有了自己的交易“殿堂”,这也使无数摄影师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带来一定商业增值的期许,如今在家门口就有了实现的平台,可以说,华辰秋拍为沉寂已久的中国摄影作品收藏市场平静的湖面投下了有力的一石。

     纪实影像作品受藏家青睐 《大眼睛》拍出高价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专电(田莉莉)华辰2006年秋季拍卖会推出的国内首个影像作品拍卖专场日前落下帷幕。132件拍品最终成交81件,总成交额为240多万元,大部分拍品超出原来的预估价。拍卖前备受关注的《希望工程——大眼睛》最后以30.8万元成交,成为影像作品专场成交价最高的单幅作品。

  从拍卖会结果可以看出,纪实性影像作品颇受国内藏家青睐。袁毅平拍摄于1961年的《东方红》起拍价为4000元,经过数十回合的竞拍,最终以4万元落槌,加上10%的佣金,最终价格为4.4万元。翁乃强的《回放之一》,经过十几轮角逐,最终以22.55万元成交。著名摄影家侯波、徐肖冰此次入拍的10件作品,均以超出估价数倍的价格成交。摄影家徐勇的《雨中胡同》则最终以11万元成交。

  华辰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甘学军介绍说,当天拍卖的130多幅影像作品中,以记载重要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的纪实性影像作品居多。因为国内收藏家比较注重照片内容的历史意义,记录历史题材或时代的作品更容易被认可。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老汉收藏毛主席书籍 想组建毛主席粉丝团[图]
下一篇:"报痴"16年来收藏报纸过吨 最大敌人是"光线"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