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收藏的毛主席书籍
别以为“超级粉丝”只是年轻人的专利,家住金辉某小区的张丽生,虽然年纪已经五十有四,却出于对毛主席打心眼里的崇拜,对毛主席诗词、生活史、革命史全都能倒背如流,“现在的年轻人不都喜欢周杰伦,还有粉丝团吗?如果有机会,我倒希望福州有同好的朋友一起来组建个毛主席粉丝团,大家可以一起切磋探讨,互相学习。”张丽生说。
说起老张的“粉丝史”,那可是有点年月了,打小老张就对毛主席崇拜有加。在他家里,光与毛主席有关的书籍就有近百本,满满地塞了一橱子。
这些书,老张本本都是精读,有时候,在一本书上读到某个细节,与另一本书上写得有出入,老张还会翻出另一本书来,对比着细读;读到兴头上,老张吃饭、睡觉都想着书中的细节,哪里一下子想不起来了,老张也非得翻出书来,把这点记忆给补上。
记者随便向老张提了几个年代,他立马就能说出当年毛主席的活动内容、生活细节,“1933年,毛主席在瑞金担任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看到当地的饮水状况很差,就亲自带着警卫兵帮老百姓开井。井打好后,毛主席在井底铺上了木炭、山棕来过滤井水,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主席,就在井边立了块木牌,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现在,这口井里的水还能喝呢!”
这样的故事,老张几乎是信手拈来。老张还跟记者介绍了一段小故事,有一次,有个朋友看到一尊毛主席穿着军装、脖挂红领巾的雕像,就来向老张请教其中的故事,“毛主席穿军装、挂红领巾,历史上有两次:一是1927年,秋收起义时,毛主席以红丝巾,也就是现在的红领巾作为起义的标志;二是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卫兵时,脖子上也系着红领巾。”
而对毛主席诗词,老张更是一首不落,几乎倒背如流。不过,老张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广为人知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老张说,现在他还经常在市面上搜寻没读过的有关毛主席的书籍,继续充实自己的“毛主席资料库”,“将来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上像‘百家讲坛’那样的栏目,为大伙说说毛主席的故事。”
"快要过国庆了,每天来'淘宝'的人比平常要多1/3,还有些人专程从北京、成都过来买东西。"在中兴路开了一家红色藏品店的老陈介绍道。据了解,自"七一"的红色收藏热潮之后,红色收藏在"十一"前夕再一次掀起了一轮新的热潮。这是由于在每年的"七一"、国庆等节日期间,各个藏家都会趁红色收藏高峰期的机会脱手或者购进一些藏品,这吸引了更多想要"淘宝"或者"捡漏"的红色收藏爱好者前来。其中,流通量比较大的有徽章、邮品、国家领导人绣像及画像、图片、雕塑等。"相信国庆期间来中兴路看红色藏品的人肯定还会更多。"老陈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半个世纪多以来,留下了无数珍贵的物品,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
在收藏界,有人一直从事国庆专题物品的收藏,其中不乏成大器者。正值得现今是国庆58周年和建军80周年之际,国庆专题物品收藏又推向一个新高潮。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改变,人们的收藏心态也逐渐调整变化。有句行话说,过去将国宝当成破烂,现在将破烂当成国宝。在这样的形势下,似乎无所不收、无所不藏,所以藏家眼光独特、准确选藏成为获得回报的保证,其中革命战争年代和“文革”时期,包括邮票、宣传画、瓷器、毛主席像章、文革题材书画等在内的众多物品,被统称为“红色藏品”,日益成为追捧对象,逐渐掀起了一股“红色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