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半空跻宝塔睛望尽京华——《中国古塔建筑艺术》赏析

[日期:2007-09-22] 来源:集邮报   作者:余岢 [字体: ]

    唐·孟浩然《登总持寺塔》诗日:“半空跻宝塔,睛望尽京华……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很雅、很美地写出了塔与人生的关系。塔,又称“宝塔”,或称“浮屠”、“浮图”。在梵文中,本意为“坟墓”。它起源于佛教盛行的印度。传说,印度至今还保存着埋葬释迦牟尼真身的“三齐大塔”。但它是个地道的“土馒头”,只是在半圆覆钵式的大土堆上竖有直竿和圆磐,这是当今塔顶建筑物“塔刹”的前身。   

 

我国的佛塔,传人当在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当时,中天竺国(即古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将所赍得的佛像佛经用白马驮到中国,在洛阳修建了我国的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之后,为埋葬高僧、大法师死后尸骨火化所得的“舍利子”,就修建了这种供礼拜的纪念性建筑——舍利塔。于是,“塔——犹言宗庙也”(《魏书·释老志》)就逐渐在中华大地上普及开来。以后,又趋向人性化,以致于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之后,它不仅作为埋葬舍利子之用,又作为藏经之圣地。至今,历代遗留下来的名塔约有三千余座。由于不断与中国特色的亭、阁、楼、台相融合,最终竟出现了颇具中国建筑特色、且风格一致中又有各异的各类塔。至于“塔”字,据考证,初见于晋·葛洪所著的《字苑》。   

 

为了展示我国古塔建筑的技艺水平,邮政部门于19583月发行了志号为特21、票名为《中国古塔建筑艺术》邮票一套4枚,分别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千寻塔、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塔以及山西洪洞广胜上寺的飞虹塔。   

 

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元年(公元520年),至今已有1500年。它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塔高40米,15层。密密的砖檐顶部是一个小巧的砖雕“牵堵婆”——由几层圆案建构成的“塔刹”。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中央塔室为八角形,上部分塔平面为十二角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密集。更巧妙的是,上部角隅各加倚柱一根,柱头饰印度式的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平台和覆盆柱础,也是印度式的,一副华贵相。第一层较高敞,以上各层高度锐减。塔檐为叠涩式出檐,甚短,且每层直径逐步内缩,塔的外部轮廓呈轻快秀美的抛物线形。密檐之上就是那用宝珠、相轮、仰莲、受花等组成的神秘莫测的“塔刹”。这座异常灵美而巧秀的宝塔,坐立于万木丛生的嵩岳之中,给人以十分神秘的感受。塔身东、南、西、北有四个入口,直通塔心室。入口处还有塔梯,可直达塔顶。   

 

其二的千寻塔,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方形,砖质,中空,密簏式。高近70米,16层,外形酷似西安的小雁塔。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置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据资料,它约是唐穆宗李恒长庆年间所建,至今也已千百余年。在它的南北处,有两座实心、八角形、各十层的白色泥皮小塔,人们统称为崇圣寺三塔。它们鼎立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当是古南诏国、大理国文化与文明的象征。该塔塔基上,镌有“永镇山川”四个字。   

 

其三的释迦塔,被誉为古塔建筑中的瑰宝,是国内外现存的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宝塔。八面九层,其中四层为暗层,总高67.13米,矗立于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巍峨高峻,如楼台殿阁般庄重华美。它建于辽道宗耶律洪基清宁二年(1056年),元惠帝妥欢贴睦尔时曾遭受七天地震的折磨,仍巍然无损。专家们考定它在建筑上所创造出来的木构架中的斗拱就有六十多种,把结构机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完全符合严密的几何原理。塔内明层都有塑像,第一层内是高大、肃穆的金色释迦牟尼塑像,“释迎塔”因此而得名。其间内槽壁上,还有六幅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顶部两侧是活泼美丽、婀娜多姿的飞天画像,堪与敦煌壁画中的同类媲美。由于这座佛塔把建筑者的智能“刻画”得十分充分,于是民间赞誉它时竟说“塔大应县小”。一句话,说透了此塔绝不是神的灵境,而是人类的建筑物。它无丝毫神的光彩,凝聚的是人们的情趣。   

 

其四为飞虹塔,名号的来源,因塔身为黄、绿、蓝三色琉璃所镶嵌,高耸于云霄,活似飞天彩虹。始建于汉,现为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塔平面三角形,13层,高47.37来。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其一、二、三层内,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盘龙、鸟兽等各类装饰、构件及图案精巧、鲜丽,是一代琉璃塔中的代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曾发生八级地震,它却安然无恙。   

 

中国的古塔,按性质分,还有回教塔、喇嘛塔、儒教塔等;按建筑材料分,还有金塔、铜塔、泥塔等;按建构的外形来分,有四方形、六角形、圆形等。如果着眼塔的“内装修”,本是纯宗教目的的塔,有的竟不恰当地被“改造”成了供玩赏或观摩为目的。特别是在中唐之后直至宋,一时之社会风尚沉溺于声色繁华,审美观转向了刻意追求细腻、纤细、精妙等。它波及到建筑,以致于使这些以玩赏为目的的塔,其中“内装修”的仿木构件被刻画入微,雕镌的花饰充斥眼际。如以这一套邮票的标题“建筑艺术”为主旨,强调的当是这些古塔的内与外的建筑艺术。因此,除了塔的外形外,似有必要再增添几枚邮票、以“内装修”的细部为素材,展示塔的内里风貌。   

 

综观四枚邮票,票面色泽清秀,远山近树作后衬,或作“地基”,一塔直插高空,抵达意为“天穹”的票面上线,给人以“晚阴生林莽,落日犹在塔”(苏辙《功臣寺诗》)的感受。因票幅空间有限,故四票一律采用微仰角度,以增加塔的巍峨状,层迭仍清晰可数。司惜的是,面值位于左上角,略大了一些。国铭位于票右下角,大小倒也合适。只是票名位于主图外线下端正中,小得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澳门《民间灯彩》小型张赏析(陀乾秋)
下一篇:世界古钱币的四大体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