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诗书画一体的紫砂文化

[日期:2007-09-15] 来源:集邮报   作者:林猷熙 [字体: ]

    宜兴紫砂壶,采用宜兴特产的紫砂泥烧制而成,质地精密,造型大方,装饰纯朴,民间风味极浓。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的北宋紫砂陶残器,宜兴紫砂陶始于北宋。到了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因当时品茶、论茶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又讲究撮泡茶法和注重实用功能,不仅使紫砂壶由煮茶大壶转化为几案文玩小壶,而且促使紫砂技艺有了大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紫砂陶壶的发展和繁荣阶段。   

 

宜兴紫砂壶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它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原料材质,古雅的自然色泽,加上精湛的手工技艺,变化多姿的造型,而且还有无与伦比的优点,如表里不施釉,盛茶不渗露;透气性能好,烹茗香醇厚;贮茶不变色,越宿不易馊;砂质无土气,泡茶味不走;寒冬不易冷,盛夏不炙手;沸水注不裂,火炖无破忧;赏用日经久,光润暗自留等。   

 

特别是在明、清二代,著名的诗人、艺术家,如董其昌、郑板桥、陈鸿寿、吴昌硕、任伯年等,都在紫砂壶上题诗刻字,使紫砂陶形成了一种将诗、书、雕塑、印章融于一体的独特风格,这是宜兴紫砂陶壶的一大特色。   

 

199455日,正值“陶都”宜兴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陶瓷艺术节”之际,我国发行了《宜兴紫砂陶》(1995-5)特种邮票一套4枚,展示4种文化底蕴浓郁、造型各异的宜兴紫砂壶。有专家赞誉说:“从艺者观之赏之,如醒醐灌顶,沁人心目;藏玩者得之爱之,珍于拱壁不忍释手。”   

 

邮票设计家王虎鸣统一以紫砂陶的代表茶壶为主体图案,采用摄影手法,通过不同的视觉和用光,突出表现了一件件紫砂珍品的高雅气质和艺术神韵;背景衬以浅灰色的中式线框信笺,采用行草分别题写历代诗人吟咏紫砂壶的名句;主图分别铃有荣宝斋青年女篆刻家骆凡芫治刻的印章,将诗词、书法、金石、雕塑融于图案之中,创造了较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第一图“明·三足圆壶”,中心画面选用明代紫砂大师时大彬制作的紫砂珍品三足圆壶。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具有古朴典雅,新颖别致的风格,其作品达到了“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的地步,有“时壶”之称。是紫砂陶成熟时期的壶艺典范。图的背景衬以浅灰色中式信笺,书写清代诗人汪文伯吟咏紫砂壶的名句: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泥土。茶壶上方铃有一方“圆不一相”篆刻朱印,整个图案既突出了三足圆壶的精美,又融诗书、雕塑、印章于代本,沁心悦目。   

 

第二图选用清代紫砂大师陈鸣远制作的紫砂珍品“清·四足方壶”。被誉为“清初砂艺第一名手”的陈鸣远制作的紫砂壶精美绝伦,方化品位极高,具有华丽奇特、纤巧精细的风格。主图背景衬以浅灰色中式信笺,书写清代诗人汪森吻永紫砂壶的名句: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怡神宁。壶的上端铃有一“方非一式”篆刻朱印。整个图案将诗、书、雕刻、印章艺术和谐地融于一体,巧妙地创造出一件新的艺术品,犹如阳光下的一朵浪花。   

 

第三图选项用清代紫砂大师邵大亨制作的“清·八卦束竹壶”,邵大亨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家,他的作品选泥精炼,造型奥邃,做工绝妙,仿古和创新兼备。主图背景衬以浅灰色中式信笺,书写北宋诗人梅尧臣吟咏紫砂壶的名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茶壶上方铃有一方“泥中泥”篆刻朱印,整个图案将诗、书、雕塑、印章艺术融于一体,古雅自然,耐人寻味。   

 

第四图选用现代紫砂大师顾景舟制作的“提璧壶”。在现代陶壶名家中,顾景舟堪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他在文学,书画、金石、考古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其作品在全面继承壶艺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已独特的艺术风格,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件提璧壶以盖面似一枚雅玉璧而得名,盖上印有“顾景舟”三字,底部印“景舟七十后作”字样。图案背景衬以浅灰色中式信笺,书写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吟咏紫砂壶的名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茶壶上方铃有一方“艺中艺”篆刻朱印,整个图案将诗、书、雕塑、印章艺术交融一体,突出表现了宜兴紫砂壶的艺术境界和文化层次,令观赏者不忍释手。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齐白石卖不过张晓刚当代艺术有点热
下一篇:北京奥运大厦邮电所的故事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