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带钩的开元钱

[日期:2007-09-14] 来源:  作者: [字体: ]
 收藏拍卖导报  陈联廷 
      众所周知,唐代开元通宝钱,其“开”字是不带钩的。但不久前,笔者淘到一枚带钩的开元通宝钱,并且还鎏了金。

      带钩开元通宝钱,其形制和钱文与初唐开元钱基本相同。铜质精良,铸工讲究,字廓深峻。钱文在篆、隶之间,略含楷意。初获此钱时,因泥锈严重,面目不清,用水冲洗后,竟“亮”出了灿灿金色,这引起了笔者的高度观注。用放大镜观察,又意外的发现钱文有异。其“开”字右竖笔末端,清楚地显见钩形。

      为弄明白,笔者专程请教了不少泉友。多数泉友认为,“开”字末端带上的钩笔,运笔自然流畅,不似流铜。但对“亮”出来的金色,却提出了“返铜现象”的看法。在争议中,绝大多数泉友都不解,唐代开元钱,多以青铜铸制,怎会“返”出金色?何况这金色是鎏于黑漆古锈之上,牢固可鉴。

      据载,唐代开元通宝钱,始铸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钱文出自初唐书法大家欧阳询之手,书体“于平正中见险绝”,浑圆大度,气度非凡。这枚带钩开元钱,从形制上看,符合初唐制式,但“开”字带钩,又不符合隶书写法,应为楷书惯例。在现有钱谱中,尚未查到这种版式。钱谱中的开元钱,钱文仅“元”字变化较多。而带钩开元,“通”字为断舟点;“元”字为平头元;“宝”字为撇脚宝,与初唐开元不尽相同。

      此钱到底为何时所铸?对比几代唐钱可知:中唐开元钱,钱背多有月纹;南唐开元钱,文字肥厚,笔划不及欧体;晚唐会昌开元钱,钱背铸有地名标识。值得注意的是唐高宗重新铸的开元钱。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正月,唐高宗李治去山东泰山封禅后,于五月铸造了一种“乾封泉宝”虚值大钱。此钱一枚当开元钱十枚用,投放市场后,造成商贾不通,米帛腾贵,遭到了百姓抵制。文臣见此情况,只告知李治“乾封泉宝”钱文安错了位置,不够严肃。高宗听后,以“安错了位置”为由,令其收回熔化,重新再铸“开元通宝”新钱。带钩开元钱,极有可能是这时期所铸新钱,选其精者,鎏上金,作为赏赐纪念品。是也?非也?泉家自有评说。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清代梅、兰、竹、菊诗文花钱
下一篇:奥运流通纪念币的潜力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