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偶方彝,侧面有长鼻子“米老鼠”
唐代黑釉三彩马装箱,四条腿都被柔绵纸裹得严严实实
青铜重器不断出场,昨天在清点交接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被眼前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所征服。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四羊方尊在下午清点交接快结束时才被工人抬出来,在场人士全都眼前一亮,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面对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每一个人都兴奋起来。
经过两天紧张而繁忙的清点交接,54件(套)国宝全部交接完毕,装箱就绪,今早就启程。由本报和福建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特展”将于本月20日开展。
6层泡沫海绵 层层包裹装箱
玉器是先放在锦盒内,外面再套木头箱子,两者之间放柔绵纸,确保文物在路途中不受损坏。那众多的青铜器、陶器、瓷器如何包装呢?
昨天,在清点交接完国宝之后,它们被陆续装箱,等待运输。记者仔细观察到文物的装箱过程,可谓步步细致。
正像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董琦介绍的一样,每一件国宝无论大小,都有一个量身定做的方形木箱。唐代黑釉三彩马装箱的时候,四条马腿先分别用柔绵纸裹起来,很有点像“绑腿”,裹紧之后再用稍厚的材料再裹一层并扎紧。马鞍上部有孔的地方垫上厚厚的纸,并且在马鞍和马肚子之间再用柔绵纸包起来。头部、尾巴、臀部都用类似方法把马包个严严实实。
放入箱子里也是有讲究的。先在木箱底部垫两层泡沫海绵,瓷马放在箱子中间,底部海绵已经按马的底部形状挖好凹槽。马身子和箱子顶之间,放置6层泡沫海绵,这些海绵和马身子紧紧贴在一起,把它围在中间,最后在顶部盖一层海绵。
木箱用打钉枪锁好螺丝,一件文物就这样打包完成。其他器物装箱不论大小也都由厚厚的泡沫海绵包裹。
四羊方尊 震撼在场专家
等了快两天,直到昨天下午清点交接即将结束的时候,四羊方尊才露出真容。在场所有人见到它的时候都为之一震,“太精美了!”
记者近距离观察的时候,发现器物口沿部分有拼接的痕迹,这是怎么回事?
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说,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四羊方尊是碎后重生的。它在1938年在湖南宁乡县出土几个月后,受到日军空袭,碎成20多块,不过主要集中在方尊的上部。到了1952年,才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找到,经过专家的修复,才重现人间。
记者只在历史书的彩图上见过它,眼前的四羊方尊全身遍布花纹,4个精美的羊头,嘴张开、羊角自然卷曲,连天然条纹也表现其上。对于这件稀世珍宝,几名工作人员一点也不敢怠慢,拿着小探灯,对照原有的文物记录,仔细检查方鼎的每个部位,生怕错过了尊体上的每一个细节。
福建博物院几名专家都感叹,他们也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四羊方尊,并“触摸”上面的花纹、羊头,它的工艺的确让人感到震撼。它作为商代青铜器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成为中国青铜器经典中的经典。
由于方尊四面都不能受力,搬运需要4个工人,用放置在方尊底部的宽绳子,一并用力才能搬运成功。
彩绘燕鱼铜釭灯 大雁充当“抽油烟机”
一只大雁头向后转,嘴里叼一条胖鱼,大雁身子和鱼之间放一个灯罩,大雁的羽毛、鱼身上的鳞片不仅细腻,而且还有漂亮的颜色。这个大雁抓鱼的生动青铜器就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彩绘燕鱼铜釭灯”。
在国家博物馆专家指点下,记者看到,大雁脖子和肚子之间连接处里面是空的。原来,这是汉代青铜器制造的新潮流。这个灯有点特别,它带烟管,有销烟的功能。汉代是点灯油的,点灯的人把油放在鱼身下面的灯罩里,点着之后,烟不会跑出来,而是顺着鱼身子,到大雁嘴里,再向下到大雁肚子里。
铜偶方彝 侧面有长鼻子“米老鼠”
昨天上午清点交接的一件青铜器上,有一个兽头让人觉得很有趣,正面看很像“米老鼠”。
这件青铜器叫“‘妇好’铜偶方彝”,它是从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葬出土的。呈长方形,有一个盖子,在器物的长边口沿各有7个缺口,通体有云雷纹。在器物的两个侧面,各有一个卷着鼻子的大象头,鼻子向下卷,两根象牙分别在鼻子两侧,眼睛稍稍突出。可大象的耳朵不是平时所见分布在两侧,而是集中在正前方。从正面看与米老鼠有点相像。
国家博物馆的专家说,彝是酒器,这件文物上有大象、饕餮等动物,里面有“妇好”铭文,记录了商王室的尊贵奢华以及妇好本人。
来源: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