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民以食为天 古代青铜食器纵览(组图)

[日期:2007-08-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众多的古代青铜器具,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青铜被铸成各种器皿,如食器、酒器、水器、兵器等,并且作为祭祀的礼器,有的重器还刻上精美的花纹和具有相当历史价值的铭文。统治者死后,青铜器被带入地下,深藏厚埋,以求永久占有。

  胡子     铜

  说

  栏主 张音涛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 从事青铜器鉴定工作二十多年

  青铜食具也是礼器,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不同的等级使用的青铜器各有不同。真正意义上的食器主要有簋、簠、敦、豆等几类。

  簋

  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甗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

  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高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渐高式。商代的甗一般甗部较深,比例上略大于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三个甗,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豆

  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呈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像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簠

  古代用来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盨

  古代盛稻、黍、梁的铜器,其形椭圆,敛口,腹侧有耳,上有盖,盖上四个矩形钮或圈足,下有圈足或四足。

  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 张音涛 口述  

  新报记者 宋晓鹏 张锟整理      来源:每日新报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铸时最长的南明货币
下一篇:错版藏品也疯狂 30倍收益很平常跟风炒作风险大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