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规定:制造、使用假币者斩
二层的《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值得一览。这里展出的钱币及相关文物都可算得上是稀世珍宝。
在展厅门口处的橱窗里有一把齐国的“六字刀”。这件刀币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齐襄王复国之后发行的一种流通纪念币,存世极少,可称得上是我国最早的流通纪念币了。
记者在三国时期的钱币展柜里发现一枚“惨遭毒手”的五铢钱,其中间圆心部分被抠出,一枚钱币被分为两块,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时战乱,货币供应异常紧张,老百姓只好“一分钱掰作两半花”。
展厅中央的一个高约两米的展柜中,立着一株造型精美的青铜树。经孙晨介绍,记者才知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摇钱树”。树端立着一只展翅的凤鸟,凤鸟在汉代称为朱雀,为“四灵”之一,含有吉祥永生之意。树枝上挂着大大小小的铜钱,生动形象,有摇摇欲坠之感。
“摇钱树是一种当时的陪葬品,它的出现和汉代奢侈、腐败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但它的造型包括了古代许多神话形象,并非单纯崇拜金钱的立意。”
据孙晨介绍,古代对于制造、使用假币的惩处非常严厉,和现在比,有过之无不及。“你看这张大明宝钞上就写着‘大明宝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赏告捕者银二百五十两,仍给犯人财产’。”在历朝历代惩处假币行为的刑法中,由嫉贪如仇的朱元璋创立的明朝可说是最为严厉的。
众所周知,清朝咸丰皇帝之后是同治皇帝载淳,其实同治之前还有一个年号———祺祥。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夺取了政权,遂废祺祥,改年号为同治。祺祥这个年号只打了不到60天,而“祺祥通宝”、“祺祥重宝”两种本来为新朝铸造的钱币也只流通了六十来天,后来流通币大多被收炉回熔,存世的多为母钱和雕母,其不仅罕见,而且历史价值突出。博物馆的清代珍品中就展出了这样两枚雕母。
古代钱币中还有一种不能流通,多为民间私铸的钱币,叫作“民俗钱”。“民俗钱”,多是老百姓为求长寿富贵而铸的一种随身佩饰。博物馆的民俗钱专柜里展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民俗钱,其材质不一,有黄金、玉石和青铜。上面的图案、文字也不同。
三层《中国近代钱币陈列》,展出的主要是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机制金银币和纸币,同时在展厅西侧还辟有专场展览红色政权时期的货币以及第一至第五套人民币的样币。
讲解员孙晨指着一张民国时期的纸币,兴致勃勃地说道:“你看这张纸币的面值是多少?”记者靠上前,仔细一看,发现纸币上印着“六十亿”的字样。“没错,就是六十亿!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面值最大的纸币,但这样一张纸币在当时新疆却只能买一个馕。可见当时的通货膨胀有多厉害!”
在第二套人民币的展柜里,记者发现了一张罕见的面值三元的新中国纸币。
据介绍,新中国初期,人民币的防伪技术并不成熟,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当局将假票子印成与真票完全近似。为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新中国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五元以上大票,但只发行一元券又嫌太小,才决定增发三元券一种,以资调剂。这样,肩负着特殊历史使命的三元券来到了世间。
■镇馆之宝
“皇宋通宝”为孤例,故被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中国钱币博物馆内展出的实物都可说是稀世之珍,但算得上“稀世奇珍”的要数如下几件镇馆之宝。
西汉时期,人们往往将黄金做成圆形的金饼形状,俗称为“麟趾金”。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二层《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就展出有一枚这样的“麟趾金”,金光灿灿,引人注目。
为什么古人要把黄金做成麟趾形状呢?这得从麒麟说起。
麒麟(雄兽为麒,雌兽为麟)简称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是祥瑞的象征,在民间有“瑞兽”之称,同时还在“麟、龙、凤、龟”中居于“四灵之首”,古来就有“盛世出麒麟”的说法。因为麒麟稀有珍贵,又能示吉祥、兆祥瑞,帝王们就用金玉做成麒麟形状,用以馈赠亲属,奖赏部下。于是,人们佩戴玉麒麟,就有了显示身份和荣耀的意思。汉代铸造麟趾金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不是铸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在使用中可以任意切割,故麟趾金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
钱币博物馆展出的这枚含金量95%的麟趾金,正面为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口小底大,形如圆足兽蹄,铸造精良、造型优美,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然保存完整,在展厅柔和的灯光映衬下熠熠发光,光彩夺目。
金朝银铤"承安宝货"
承安宝货是金代的一种白银货币,因为当时铸量稀少,流通时间很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一直未被发现。因为长久未识其庐山真面目,所以不少钱币学者误以为它是圆形方孔的形制。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现后,才澄清了原来人们对承安宝货的种种误解。
金朝在章宗时期,由于形势的需要,政府加紧备战,造成军费与日俱增,财政入不敷出。政府为了消除财政危机,解决交钞日益贬值、铜钱匮乏等种种矛盾,于承安二年(1197年)将“旧例银每铤五十两”改铸为便于流通的承安宝货银锭,自一两至十两,分为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是中国历史上自汉武帝以来第一次正式以银为货币,即以白银为法定银币。
承安宝货流通不久之后,民间私铸风起、泛滥,导致商民拒用,商肆倒闭。面对如此局面,金政府不得不于承安五年(1200年)被迫停铸承安宝货。承安宝货从始铸到停铸,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且铸量少、流通地域狭窄,无实物流传。所以承安宝货非常罕见,价值极其珍贵。
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元“宝元”,宝元二年开始铸造皇宋通宝。因为年号为“宝元”,为避免钱文重复“宝”字,而铸造了非年号的皇宋通宝钱。
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通宝钱币中,有一种俗称“皇宋九叠篆”的钱币尤为珍贵。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
“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称之为九叠,“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将这种“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经营研究
开办集币服务部,为全国集币爱好者服务
为了引导民间集币活动的良性开展,中国钱币博物馆于1992年在北京西城区西交民巷22号开办了“方泉斋”集币服务部。因为古币是外圆内方,古时将钱币称为“泉”,寓意钱币像泉水到处流通,故将服务部取名为方泉斋。方泉斋是中国人民银行特许纪念币的经营单位、中国金币总公司特约经销部,也是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的古代钱币经营单位。目前,主要经营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章)、普通金属纪念币与纪念钞和古代钱币;同时兼营各种收藏品及世界各国金银币、邮币册等。服务对象是广大的集币爱好者,其中主要以各省市级钱币学会为主,遍布全国各地。
另外,中国钱币博物馆和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钱币博物馆代管单位)共同主办了《中国钱币》季刊。《中国钱币》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全国性钱币学、货币史专业学术刊物,内容以中国钱币为主,涉及古今中外钱币学货币史方面的内容。《中国钱币》注重学术性、资料性、知识性,其主旨在于推进我国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为海内外钱币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术成果和信息、传播钱币知识的园地。《中国钱币》在继承发扬钱币学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领域,加强钱币研究的科学性,并在内容安排上考虑钱币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提高一般读者的品位和水平。
“对于未来,我们首先是做好现在的工作,立足于现在,在巩固已有成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特别是要将钱币收藏推进民间,引导老百姓的钱币收藏。明年是我们任务很重的一年,针对奥运会的召开和中国人民银行建行60周年,我们会推出两个大型专题展览。同时,《中国钱币》杂志今后会更贴近老百姓,在弘扬钱币学术的同时,将老百姓的收藏热点结合起来。”博物馆王纪洁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