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战纪念馆邮局的十年邮路与精神传承
[日期:2025-09-05] |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2014年7月4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北京丰台邮政合作推出的中国首家抗战主题邮局——抗战纪念馆邮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正式开业,包括实体邮局和网上邮局两部分。其中实体邮局可为观众提供邮件收寄服务,同时制作并发行抗战题材纪念封、明信片、纪念邮册等各类纪念邮品, 配有专用邮戳,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个性化明信片打印制作服务。网上邮局为广大网民及集邮爱好者提供抗战类邮品展示、抗战主题邮品的线上售卖, 并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纪念馆”提供 个性化邮品服务,为广大集邮爱好者提供交流抗战题材、反法西斯题材珍贵邮票的信息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成立于1987年,坐落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地——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是全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肩负着传播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开展和平教育的崇高使命,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抗战纪念馆邮局旨在通过邮政文化进一步发挥抗战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这是抗战史传播载体的创新,也是邮政文化与红色基因的深度碰撞,为抗战历史开辟了独特“邮路”。而实体邮局与网上邮局的协同运作,构建起了红色基因传承的立体网络,让抗战历史的传播既扎根于具象体验,又延伸至数字空间。 在抗战纪念馆邮局内,通过功能分区构建起了完整的历史体验场景。其中纪念戳记加盖区设有木质工作台,摆放着不同的纪念戳,工作人员会为参观者讲解每枚戳记的历史背景,让盖戳过程成为微型历史课;业务受理区的展柜按时间轴陈列有抗战题材的邮品,从开业首日的70枚连体明信片到历年抗战胜利纪念日邮品,形成“抗战邮史长廊”,集邮爱好者可在此查阅资料、交流收藏心得;个性化明信片打印区则是互动体验的核心,游客可选择馆藏文物、历史照片作为背景,添加个人寄语后即可生成专属明信片。一位抗战老兵曾在此打印了印有杨靖宇将军遗物的明信片,写下“勿忘牺牲,吾辈自强”的寄语后邮寄给了我国台湾的战友,成为跨越海峡的精神共鸣。 网上邮局的搭建,则让抗战邮路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进入数字传播的新维度,其三大功能区各有侧重,其中邮票展示区集中呈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抗战题材邮票,并配以详细的史料解读,成为集邮者的“线上资料库”;邮品售卖区与中国邮政邮乐网联动,实现了纪念封、邮折、邮册等产品的全国配送,开业至今其线上订单已覆盖全国。而AR技术的应用,更让线上体验充满了新意, 用户扫描网上展厅的邮品图片,可触发“卢沟晓月”实景复原、平型关大捷动态地图等数字内容,使静态邮品变为“可交互的历史场景”。据统计,网上展厅年点击量超千万次,其中年轻群体用户的占比达62%,成为他们了解抗战历史的新入口。此外,线上定制服务也进一步拉近了个体与历史的距离。如参与“网民晒抗战”活动的用户可上传个人抗战主题摄影作品,便能生成专属明信片并加盖电子纪念戳后寄递,实现“从指尖到历史的链接”。有网友曾上传了其爷爷的抗战勋章照片,定制成明信片寄给海外的弟弟,并附言“这是咱家的传家宝”,让家族记忆融入民族记忆的洪流中。 抗战纪念馆邮局成立10余年来,通过开发抗战题材纪念封、明信片、邮折、邮册等邮品和配备的专用邮戳及个性化明信片打印服务,勾勒出红色文化传播的清晰轨迹,让充满抗战特色的邮品和文创产品成为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将抽象的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让一枚枚从卢沟桥寄出的封、片成为流动的爱国主义素材,让每一个从抗战纪念馆邮局寄出封片的人都成为历史的传播者。10余年来,从抗战纪念馆临时日戳、纪念邮戳、《抗战大事记》纪念邮折、《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连体明信片珍藏册到2025年开发的抗战胜利80周年AR邮品,抗战纪念馆邮局以邮政为笔、邮品为纸,书写着铭记与传承,它是集邮者的胜地,更是人们触摸历史的驿站和“寓教于邮”的红色课堂。来源 ▏《集邮博览》总第462期,抗战纪念馆邮局的十年邮路与精神传承,作者:付俊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