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菌菇万千 “蘑”力无限——曾孝濂谈《食用菌(二)》邮票的设计

[日期:2025-08-18]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 [字体: ]

食用菌,一般是指可食用的大型高等真菌,其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几乎人人爱吃。作为大自然馈赠的珍贵食材,食用菌承载着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图片


继20世纪80年代初发行《食用菌》邮票后,时隔44年,中国邮政又于2025年7月12日发行《食用菌 (二)》特种邮票1套4枚,内容为“变绿红菇”“中华金耳”“松口蘑”“干巴菌”,由邮迷们熟悉和喜爱的著名植物科学画家曾孝濂先生设计。




野外写生积淀成邮票设计源泉


图片


毕生辛勤耕酝于动植物学传播领域,曾孝濂对各类菌菇相当熟悉,也是他半个多世纪来科普画创作生涯中的一个组成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就时常深入野外实地写生,观察各种菌类的生长习性和形状特征,为植物研究所菌菇专家的科研和菌菇科普读物画过大量的插图,单个和群落的菌种都有。


1980年10月至1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届全国性植物科学画画展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现国家自然 博物馆)举行,汇集了全国有关研究所和大专院校等52个单位、98位作者的465幅作品。曾孝濂送展的作品便是以菌类题材为主,其中水粉画《香菇》还获得“最佳作品”奖。他怎么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竟然还能有机会让菌菇在邮票上舒展风姿,而长期以来的扎实积累, 无疑成为如今设计这一题材邮票的源头活水。 


食用菌,可分为野生食用菌和栽培食用菌两大类。采访中,曾孝濂首先纠正了那种习惯于把食用菌统统冠以品种的说法。他说,野生蘑菇是物种,只有人工选育的蘑菇才叫品种。


《食用菌(二)》邮票表现的4个物种,用的都是学名,其实它们还有通俗的称谓,如“变绿红菇”俗称“青头菌”、“中华金耳”简称“金耳”、“松口蘑”俗称“松茸”;而“干巴菌”又称“干巴革菌”,为中国特有种。这4个物种的形状、结构也不太一样。变绿红菇、松口蘑属于伞菌;中华金耳呈胶状体,属于交织菌;干巴菌没有菌柄、菌盖,形状似绣球,又犹如珊瑚。


曾孝濂告知,4枚邮票中,除第2枚“中华金耳” 是第一次绘制外,其他几种以前都曾多次画过。“中华金耳”长于朽木上,现在可以人工培养,价格也便宜,能被有关方面选入邮票内容,主要是从食用的角度考虑,其营养价值较高。



大型真菌的生态作用不可低估


云南是我国食用菌生长繁衍最多的地方,光是昆明就有一百多种。在欧美,也有许多受欢迎的菌菇, 但远不及我国的物种丰富和多样。


曾孝濂长年生活在云南。他说,这些受欢迎的大型野生真菌,广泛地被民间采摘并食用。食用菌菇是云南人的乡愁,老百姓宁可不吃肉,也不可不吃菌。去外地工作和生活的人,每逢采摘蘑菇的季节,就会想起漫山遍野的野生菌,自然也就想起云南的父老乡亲。


据了解,云南可称得上是全球野生菌菇交易最大的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像干巴菌、青头菌、鸡枞菌和牛肝菌等,都是当地驰名的特产。最名贵的要数干巴菌了,一千克的价格在2000元左右。 


食用菌不光是经济食用价值,药用价值也非常高。曾先生说,人们可能只知道食用菌好吃,味道鲜美、口感佳,对于其生态价值和意义了解得或许不多,尤其是它在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失的作用,似乎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邮政部门再次发行食用菌特种邮票,特别有意义。


采访中,曾先生如数家珍地给笔者上了一堂生物知识普及课。他说,大型真菌的子实体虽然肉眼可见,但是它们与其它微生物一样,具备降解动植物遗体的功能,拥有相同的细胞结构和遗传特征,在分类学上同属于微生物范畴。它们把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释放养分,促进土壤肥力恢复,是陆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与专家合作 确保图稿精准无误



2025年春节前夕,曾孝濂接到设计《食用菌 (二)》邮票的邀请,邮政发行部门给了两个月的设计时间,他只花了20多天就完成了图稿。 


1990年,曾孝濂“跨界”邮票设计。他设计的首套邮票《杜鹃花》于1991年6月25日“怒放”邮坛,分外妖娆,从此他与方寸艺术结下不解之缘。35年来,他又先后设计了《杉树》 《苏铁》《珍禽》(与瑞典联合发行)(合作)、《君子兰》 《百合花》(合作)、《绿绒蒿》(合作)、《孑遗植物》 《中国鸟》等十余套动植物邮票。他深知设计邮票并非个人行为,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也是国家文化的象征,要做就要做好,尽心尽力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定不能出问题。


曾孝濂拥有渊博的动植物学知识,但他觉得还不够,认为设计带学名的动植物题材邮票,一定要与所在领域的专家合作。在画面的构图、造型和色彩上,如何更生动、好看一些, 设计者可以有自主权;但物种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必须向专家请教,听取权威意见,切实做到精准无误,这是前提。从设计《杜鹃花》邮票开始,曾孝濂就是这样做的。当时请了著名植物学家、昆明植物研究所创建者之一冯国楣做顾问,他在杜鹃花研究上颇有建树。曾孝濂说,有专业领域的专家指导把关,再加上自己实地观察和体验,现场写生获取感受,这样创作出来的图稿,就靠谱了,效果也大不一样。


曾孝濂说,接受《食用菌(二)》邮票的设计,感到很幸运。机缘巧合,食用菌研究专家杨祝良就在他所在的单位,杨祝良教授在提供重要资料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意见。在图稿的创作过程中,曾孝濂先画草图,每完成一幅即送给他阅看,听取意见后进行修改,没有什么问题了再上彩图。


来源 |《集邮博览》总第461期:菌菇万千  “蘑”力无限——曾孝濂谈《食用菌(二)》邮票的设计,作者:危春勇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邮政将开展《丙午年》生肖邮票图稿大众评委现场投票
下一篇:雪域天路·甲子华章——《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邮品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