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访 《食用菌(二)》特种邮票设计者曾孝濂先生

[日期:2025-07-11]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小鲁 [字体: ]

雨水丰沛的7月,正是食用菌大量走上人们餐桌之际。将于明日发行的1套4枚《食用菌(二)》特种邮票,以博物画的形式鲜活地表现了变绿红菇、金耳、松口蘑、干巴菌4个有代表性的大型食用菌种。

2025-11 (4-4)T 工艺.jpg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得天独厚的邮票创作条件

春节前,86岁的曾孝濂先生接到了邮票编辑的约稿电话。虽然冬季不是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季节,这位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的博物画画家却拥有得天独厚的邮票创作条件。他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同事杨祝良先生是国内研究大型真菌的杰出专家,曾跑遍了从高原到热带雨林的各种自然环境,大到各类真菌的野外宏观生态研究,小到真菌的细胞结构等微观研究,都积累了丰厚的成果。曾孝濂先生在邮票设计过程中可以随时请教这位权威专家,保证了邮票的科学性。接到《食用菌(二)》邮票约稿后,曾老严格秉承“国家名片”优先的原则,立刻停下手中的其他工作投入邮票创作,交稿期限是2个月,他仅用20天便完成了任务。

邮票主图和背景体现严谨的科学性

曾孝濂把博物画引入邮票设计领域,始自他1991年创作的《杜鹃花》邮票。博物画涵盖了动物、植物、矿物、菌物等众多自然题材,它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旨在通过写实、严谨的手法,突出描绘对象的识别特征,传达自然之美,不仅具象地诠释理性的科学概念,还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引发对自然万物关系的思考。在曾孝濂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博物画已成为动植物题材邮票的重要创作方式,并逐渐被集邮者和社会大众熟悉和喜爱。

《食用菌(二)》邮票主图准确地描绘了食用菌的形态、色彩,既展现了刚长出的幼体,也呈现了子实体的成熟状态。在采摘变绿红菇和松口蘑等伞菌时,人们为了保证鲜嫩的口感而更青睐幼体,这时的菌柄和菌伞因被薄膜包裹而难以展现其特征;但邮票在画面中心位置画出了菌盖撑破薄膜后露出菌褶的成熟状态,充分展示了物种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

遗传特征决定生长环境。《食用菌(二)》邮票不仅呈现了4种食用菌的自然形态,还真实地反映了它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关系。例如,变绿红菇在我国南北分布较广,生于针阔叶混交林下;中华金耳喜欢长在老树干等腐木上;松口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只能生长在海拔1600米至2600米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中;干巴菌主要生长在松柏杉等针叶林和栎树等阔叶林混交林下。曾老解释道:“如果环境比较潮湿,就画些喜欢长在树荫下的草;若石头大一点,就画些地衣和苔藓;如果是针阔混交林,就画些松针和阔叶树的落叶。”他又提及中华金耳虽然主要是人工栽培,但为了与其他3枚邮票保持一致,邮票特意表现了其野生状态。

生动的笔触展现艺术之美

曾孝濂先生告诉记者,食用菌的最佳食用状态是其幼体阶段,这时的菌体颜色很浅,有的菌柄雪白,如果不设背景色而直接在白底上创作,不能突出作为画面主体的食用菌,所以他给4枚邮票统一设计了淡淡的灰绿底色,把食用菌衬托得更加清新。为了体现明暗关系、营造空气流动感,背景底色也不是均匀敷设的。

据曾老介绍,早期的古典博物画作只画物种的结构和固有色,不画阳光。现代博物画中增加了阳光元素,以展现物种丰富的色彩和生命力,使博物画更接地气。食用菌一般长在喜阴的树下,所以这套邮票并不是每一枚都画了投影。食用菌与其生长环境——广袤的森林体量差距巨大,为了突出主体,邮票没有直接以森林作为画面背景,而是缩小视野范围,使邮票画面聚焦一小丛食用菌及其局部环境,模拟采集时的真实场景,让有过采蘑菇经历的人有身临其境的认同感。

选题和版张边纸诠释生物多样性

邮票上的4种食用菌分属红菇科、白耳科、口蘑科、革菌科4个科属,其中既有寻常百姓家餐桌上常见的变绿红菇(俗称青头菌),也有名贵的干巴菌和松口蘑(俗称松茸);既有变绿红菇、松口蘑等伞菌,也有珊瑚状丛生的干巴菌和馒头状冻胶质的中华金耳;既有变绿红菇、松口蘑、干巴菌等野生食用菌,也有如今大量人工栽培的中华金耳。4枚邮票在既定规格下,充分反映了生物多样性。

云南是食用菌多样性的分布中心,让曾老略感遗憾的是,由于邮票枚数限制,鸡枞、牛肝菌等特色食用菌这次没能登上方寸。他便在邮票版张边纸上画了自然生态中多种食用菌杂生的场景,既丰富了食用菌的种类、弥补了邮票枚数的缺憾,也展现了大型真菌的多样性。即使边纸上画的各种共生菌类,也不是随意组合在一起的,而是请教过专家,精心挑选了可以生长在一个环境中的不同类群。

云南是中国野生菌资源最丰富的省份,食用菌是云南百姓喜爱的美食,采蘑菇是当地百姓重要的收入来源,仅昆明的野生菌交易市场年交易额就逾百亿元。这让身为云南人的曾老颇为自豪。有趣的是,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不仅画蘑菇、研究蘑菇的遗传特征,还经常被拉去当评委,帮忙品尝和筛选科学家培育的食用菌新品种。

感受生命的力量,感悟“国家名片”的厚重

创作动植物博物画有哪些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曾老表示,其实动植物博物画创作理念相同,只不过具体表现手法有异。动物一般毛发和表情丰富,尤其是野生动物可遇不可求,即使在野外碰到,见有人迹也会迅速逃走,若靠近大型野生动物还会有危险,所以画动物往往需要参考生态摄影照片。植物的优点是不会行走,请教专家后,在它的生长区域和环境中一定能找到。曾孝濂先生认为,动物的竞争体现在捕食和求偶上,植物则对阳光、土壤、水分进行竞争,在花季用尽所有的能量绽放芳华,无论动植物,都有渴求生存繁衍的意识,展现着勃勃生机。如果仅凭照片而没有个性化的现场感受,很难将博物画画得精彩。他在创作中尽情感受生命的力量,各种生物的生命力也在感动、启发着他。

虽然设计邮票只是曾孝濂先生博物画创作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却给了他莫大的荣幸与乐趣。20多年前,为了画《绿绒蒿》邮票,他曾与邮票设计家许彦博在高原上徒步考察,两位不同领域的画家在这套邮票的合作创作中互相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十余套邮票的创作经历,让他对“国家名片”越发敬畏,深刻认识到,邮票不是装饰设计者个人身份的名片,而是国家形象的象征,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

绘画赋予生命意义

近年,曾孝濂先生在先后经历了两次肺癌手术和一次心脏手术后,关节也开始不给力,但他果断拒绝了一切可能影响绘画的治疗方式。“只有手不抖,不影响视力,可以接着画下去,我的生命才有意义。”他说。他至今仍保持着每天绘画12小时的工作状态,进入耄耋之年后又为集邮者奉献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Ⅰ级(三)》《鸽》《食用菌(二)》3套邮票。他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绘画爱好和工作完美邂逅,当工作成为享受,每天都会变得充实而愉快。

“真的没有多少时间了!我国有3万多种会开花的植物,还有裸子植物、蕨类、地衣等很多植物都没画呢,很多动物也没画,希望能再画几年!”今年年初,曾孝濂专程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最近创作的热带雨林生态景观画收集素材。把自己喜欢的雨林生态景观及各种物种互相竞争又和谐共生的关系用自己喜欢的中国画方式表达出来是他的夙愿,他的两个个展也正在筹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这位勤奋的“80后”画家眼中和笔下,一切都欣欣向荣。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小鲁

编辑:高阳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首次!中国邮政启动马年生肖邮票图稿全民征集→
下一篇:第45届最佳邮票评选颁奖相约漠河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