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铜灯,金光灿烂、灯影灼灼,凝聚着泱泱大汉的气度与神韵,闪耀着悠悠千年的中华文明与智慧。长信宫灯,这件来自西汉的鎏金铜灯,自20世纪60年代现世以来,以精巧的设计、高超的工艺、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明星”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国宝现世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解放军某部在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时,意外开启了一座尘封千年的古墓。消息层层上报后,挖掘获得中央批准,周恩来总理亲自作出重要指示,委派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统筹发掘事宜。随即,一支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与当地驻军联合组建的考古队伍开始了工作。
随着金缕玉衣、车马仪仗、刻铭铜器等珍贵文物不断出土,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考古专家经过仔细勘察文物、深入了解发掘情况,最终确认这座古墓的主人应是西汉中山国第一代王刘胜。在对刘胜墓的考察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其北面区域地貌特殊,人工修整痕迹明显,与刘胜墓有着相似之处,由此猜测附近或许还存在另一座墓葬。在后续发掘中,第二座墓葬现世,其中出土的铜印成为确认墓主人身份的关键证据——铜印两面分别刻有“窦绾”与“窦君须”字样。经综合分析,考古团队认定这座墓的主人正是刘胜之妻窦绾。而闻名遐迩的长信宫灯,就是在此次发掘中惊艳亮相的。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因为灯上刻有“长信”字样,得名“长信宫灯”。此灯通体鎏金,铜制灯体中空,外形是一宫女跪坐执灯,右臂高高举起,垂下的袖管成为灯罩;她左手执灯座,灯座上置灯盘,灯盘可转动,灯罩则由两块弧形板组成,上下缘分别嵌入灯罩、灯盘的凹槽,可以调节出光口的大小,便于改变灯的亮度和照射方向。
除长信宫灯外,满城汉墓还出土了器皿形灯、动物形灯等形制各异的灯具,仅铜灯就20件(刘胜墓出土15件,窦绾墓出土5件)。这些灯具造型生动、功能合理,既可消烟除尘,又可挡风调光,有的还可以拆洗,便于携带,生动反映了汉代灯具技艺的发展。
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灯具肇始于何时尚无定论。从考古发现情况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灯具的雏形便已产生。根据战国的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推断,我国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使用灯具。《楚辞》有载:“兰膏明烛,华镫错些”,这是文献中“镫”字首次被用于直接称呼照明灯具,直到战国晚期铜灯出现并逐渐广泛应用,“镫”字才成为指代灯具的通用称谓。战国时期的青铜灯,主要有豆形灯、盒形灯、多枝灯、人俑持灯和兽形灯等。到了汉代,灯具更加普及,造型方面,除承袭战国座灯之外,出现了悬挂方便的吊灯。质地方面,除了青铜灯、陶灯之外,出现了铁灯、玉灯和石灯等。设计、纹饰种类较之前也更为丰富多彩,体现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尤以长信宫灯此类最为典型。
这种空管状结构的灯称为“釭灯”,《广雅·释器》载“凡铁之中空而受枘者,谓之釭”。它是汉代出现的灯具造型,深受贵族喜爱,常常被设计成牛、凤、鱼雁等动物型或是其他器物型,比如刘胜墓出土的炉型灯,山西襄汾西汉墓、陕西神木汉墓出土的雁鱼型釭灯,长沙北门桂花园西汉墓、江苏雎宁刘楼东汉墓的牛型釭灯,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木椁墓出土的凤型釭灯,等等。在众多汉代灯具中,长信宫灯独树一帜,它是目前已发现的唯一一件以人俑为造型的釭灯,别具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
这种釭灯是因何出现的,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汉代灯具以动物油脂为燃料,当灯火点燃时,没能完全燃烧的油烟会弥漫室内。而釭灯独特的中空结构可以改善这一问题。以长信宫灯为例,灯在使用时,油烟能够随着热空气的推动上升,沿宫女的袖管进入中空的灯体内,遇金属壁后逐渐冷却凝结在内壁,避免污染室内空气。整件灯具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组成,可拆卸组装,便于清洁积存在内部的油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看到长信宫灯后感慨,称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环保意识,让人惊叹。
曲折流转
长信宫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长信宫灯上刻有“阳信家”“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等铭文9处共65字。从铭文的字体、刻工等观察分析,应属多次刻成,刻“阳信家”字样的有6处,字迹工整,底座周边的“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则显潦草。长信宫,当时是刘胜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居住的寝宫,“阳信家”则或与阳信夷侯刘揭、阳信长公主有关。这些铭文显示它应是几经辗转才到了窦绾手中。
目前专家对长信宫灯的流转经历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的儿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被废黜,此灯被没收,归窦太后居住的长信宫所有。第二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可能是阳信长公主。陕西茂陵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这些器物上的铭文,与长信宫灯刻字在风格、笔法上高度契合。有学者经研究指出,在当时的皇室成员里,阳信长公主身份特殊,作为汉景帝与王皇后嫡出之女、汉武帝胞姐,只有她拥有财力和物力来铸造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这批铜器。无论最初的拥有者是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盏灯后来被收于窦太后的长信宫内,可能是因为窦太后与窦绾有亲缘关系,最终将它赐予了窦绾。
文明气度
长信宫灯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汉代的几、案、床、榻等家具都比较矮。按照文献记载,汉代的书案一般高约30厘米至40厘米,汉魏的独坐式小榻一般高度在12厘米至28厘米。满城汉墓出土的这批铜灯高度在10厘米至50厘米,置于不同案几上,与人们跪坐在地上的高度大体相符,十分科学、实用。比如长信宫灯,灯高为48厘米,加上案几、总高度在70厘米左右,可以与人们跪坐时的视线基本相宜。
长信宫灯设有的挡风调光的灯罩、消烟除尘的导烟管及分铸组装等技艺,在汉代青铜灯具中并不罕见,这生动反映了早在西汉时期,中国人就已探索解决烟灯污染的问题,并为此贡献了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长信宫灯的绝妙之处在于,将人物塑形与灯具的功能性、实用性融为一体。当灯盘点燃时,灯烟通过宫女右臂进入中空的体内,灯火的映照又增添宫女形象的华彩。
国家宝藏(统一气象)1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
正常光线下的效果(左)和紫外灯照射下的烟雾由袖入腹的工艺效果
工匠在塑造灯体形象时也倾注了聪明才智。整体上,长信宫灯执灯宫女比例匀称,身体各部分及五官、发饰、衣着刻画细致入微。宫女面容清秀、细眉细眼、双唇微抿,表情恬静优雅。她坐姿挺拔,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目视前方,这种跪坐的姿态,展现了汉代端庄、静穆、谦恭的礼仪风范。
从长信宫灯上我们还能够看到宫女的发式,是汉代女子层层绾结堆叠的挽髻,类似于今天的盘头。头上的头巾叫“巾帼”,可以束于头顶,也能巧妙覆盖前额,增添端庄气韵,或是围在发际,两侧垂带,为整体造型增添灵动之美。宫女身着深衣,衣袖宽阔舒展,袖口精心镶边,颇显精致,而衣领则采用了独特的交领设计。从汉代到近代的悠悠两千多年间,华夏衣冠不断演变革新,衣袂的长短、剪裁的宽窄皆顺应不同时期的审美与需求更迭。然而,深衣始终以其独特的规制贯穿历史脉络,从形制结构到穿着方式,坚守着汉代初创时的核心范式,影响深远。
两千多年后,长信宫灯再次现世,成为文明传承的使者。1973年5月起,它同其他国宝文物一同多次踏出国门,带着外交使命赴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化,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文化使者。2002年,长信宫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除国内巡展外,它守候在河北博物院“大汉绝唱 满城汉墓”展厅,肃穆而闪耀,讲述着深厚灿烂的中华文明故事,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作者单位:河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