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英)拉塞尔·贝内特、詹姆斯·沃森著,李雄、赵文义译的《集邮图鉴》一书,“过桥(Gutter)指邮票之间留下的空间,使它们便于分开或打孔。图G11是窄过桥,仅2.5毫米;G12是宽过桥,3.5毫米。”
邮票诞生之初未打齿孔,观察黑便士邮票横双联,每枚邮票都有边框线,邮票规格以图幅表示,为便于分开枚与枚之间留有空间,相邻两枚邮票边框线之间的空白似分开邮票的“沟(Gutter)”,翻译成中文的“过桥”也很形象。
为方便人们使用邮票而发明了邮票打孔机,最初由于打孔方式落后,邮票仍以图幅表示其规格大小,如我国清代大龙邮票就有窄边与阔边之分。
随着邮票打孔工艺的不断改进,邮票的规格改以票幅表示,齿孔之内都是邮票,即通常的连票之间紧密相连已无空间存在,如此横双联已不存在“过桥”。
有的整张邮票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区间,每个区间称为“格”,格与格之间的边纸称为“格边”(或“过桥边”)。格边也是一种“邮票之间留下的空间”,实质上也属“过桥”的一种,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过桥就是格边。格边有空白的,有印有图文的,也有表现为附票形式的。
过桥(格边)与相对两边相连的邮票是过桥票,故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将过桥称为“过桥票”是错误的。
以上拙见,敬请同好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