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古稀”不老的集邮年华

[日期:2025-04-15] 来源: 集邮博览   作者:李近朱 [字体: ]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新中国集邮的两个重要标志:中国集邮总公司的开办、《集邮》杂志的创刊。《集邮》杂志自1955年1月面世,迄今已经过去70年。那时开始集邮的人,今已是耄耋老者了,“古稀”之态在个人身上已经染成了一片“银色”。但是,回望中国邮政集邮业务开办的70个华年,依然赳赳跨越,呈现出“古稀” 不老的进取之势。


图片


在为集邮“古稀”时发行的纪念邮资片上,看到了70年前及70年间集邮的几个热点事件。在中国集邮有限公司(前身为中国集邮总公司)和《集邮》杂志身旁, 在邮政寄递业务标志器物的簇拥中,还有1982年创刊的 《集邮博览》和1992年创刊的《中国集邮报》。这个态势描画出了新中国集邮活动的蓬勃发展,链接起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集邮复苏时期的历史进程。


一望可知,70年的“古稀”时间亦是中国集邮崛起跨越的过程。中国集邮总公司地址首在北京东华门,那里凝聚着老一代和新一代集邮人的情怀。70年前,我就瞩望东华门,那是我久盼热望的一个方寸胜地。那时,我刚刚集邮,虽很稚嫩,却成为经常函购业务的一名小顾客,至今,我仍保留印有集邮宗旨文字的装票袋。


1959年我14岁时第一次到了北京,在珠市口华清池住宿落脚后,转身走到天安门广场和王府井大街,摸到了东华门。一个集邮少年迈进集邮总公司,如若走进大观园,兴奋、激动、目不暇接、走来串去,在不足100平方米的邮票世界中,一下子感到:这是我的乐园,这是集邮胜地,这是我将徜徉毕生的一个文化空间!


作为北京地标性建筑,东华门、和平门、前门留下了“总公司”的身影。“东华门”时代传统经营的浓浓邮味,“和平门”时代改革开放开拓探索的全新格局,“前门”时代集邮文化产业推动经营创新的跨越性发展,“三门”见证了新中国集邮70年的历史轨迹。 


那时,每月头几天我屡到邮局去看《集邮》杂志是否到了,拿到杂志那天就像过节一样高兴,杂志的每行文字和每幅图片都详读细看,甚至比课本还要上心。10年后的1965年,我在北京读大学时,正逢《集邮》杂志创刊10周年,我应邀参加了读者座谈会,当然也是几篇小文章的作者。在会上,我表达了对《集邮》的感恩和热望,封面印有古邮驿车的深紫色笔记本的礼品保存至今。


此后,《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更打开了我的集邮视野,成为我抒写集邮感悟的园地。在这个“古稀” 到来时日,我也从集邮少年成为集邮老者,但一直没有放下集邮的“一报两刊”。历史长河中70春秋的共和国辰光,烙印在新中国集邮发展的进程和前程中。说到“古稀”不老好年华,那是因为70年来中国集邮活动以不断跨越的新高度,支撑了几代集邮人的集藏兴趣和成果,也在社会上助推了一个集邮文化潮流的到来。

来源 |《集邮博览》总第457期:“古稀”不老的集邮年华,作者:李近朱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邮票原地谈
下一篇:新邮赏析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0周年》纪念邮票今日发行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