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定于2023年11月16日发行《天龙山回归佛首》普通邮资明信片l套1枚,明信片邮票图案以回归佛首为主景,背景为天龙山及漫山阁,以此纪念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回归祖国怀抱。这尊佛首曾亮相于央视《2021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特别节目《国宝回家》,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与全国人民同迎新春,那一刻举国上下为之欢腾。“一睹回归佛首真容”就像一颗种子,在笔者心中悄然萌芽,此次借机来到太原,踏上了“寻访佛首”之旅。
笔者满怀激动与敬畏的心情驾车从太原市区出发前往天龙山。天龙山路是前往天龙山的必经之路,这条公路不仅连接了天龙山、蒙山、晋祠等著名景区,更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条安全便捷的通道。天龙山路全长30公里,山底到山顶的落差达350米,相当于116层楼的高度,为了缓解坡度,公路依山就势、多弯道回旋,在一处较为陡峭的山坡上,还采用了环绕上升的设计方案,在山中架起了3层回旋高架桥“太原天龙山西山旅游路改造工程2号桥”。天龙山路设计独特、造型奇伟,通车后这座3层高架桥就成为游客“打卡”地,被亲切地称为“网红桥”。笔者行驶其上,穿云而过,俯瞰山谷,天龙山路就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于山峦之间,无愧“云端上的公路”之美名。
笔者驾车沿天龙山路一路盘旋而上,兴致勃勃地赶到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从山顶的龙门步入天龙山景区,只觉绝顶风更稀,鸟鸣山更幽。笔者在山顶俯视景区,只见天龙双峰耸峙、沟谷深邃、松柏苍郁,蔚为壮观。
天龙山原名方山,北齐皇建元年兴建天龙寺,此后山以寺得名。天龙山分为东、西两峰,东为“仙宕山”,西为“大佛山”,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在东西两峰的悬崖腰部开凿了石窟佛像,东峰上层4窟、下层8窟,西峰13窟,25个洞窟由东至西依次编号,窟内共有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浮雕、藻井、画像1144幅。天龙山石窟分4期开凿:东峰第2、3窟,于北魏末至东魏开凿,为第1期;东峰第1窟与西峰第10、16窟,开凿于北齐年间,属第2期;隋开皇元年至开皇四年间,开凿了第8窟,是第3期;唐代是天龙山石窟开凿的全盛时期,共开凿15窟,所谓高雅柔和、雄健优美、飘逸多姿的“天龙山样式”也是指这第4期的造像。由于雕凿的年代不同,25个石窟看似相似却各有特色,洞窟内形制多变、大小不一、高低错落。不同时期的佛像,在创作风格和雕刻技法上也各有特点:早期的佛像带有佛教发源地(印度)风格的刚毅线条,但隋唐时期的佛像则多身披罗纱、颈戴项圈、臂佩宝钏,造像也更为高雅脱俗、内敛恬静。种种细节,生动地展现出佛教石雕造像艺术在我国的演变历程。
笔者步行沿着天龙山景区的主路一路向下、边走边看,没多久便抵达了天龙山最大的石窟——西峰大佛山第九窟。此窟开凿于晚唐至五代时期(890—979),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窟上建有宏伟的木构楼阁以保护石像,称为“漫山阁”。清道光年间修《太原县志》称“明正德初,僧道永建高阁以庇石佛”,其后,明嘉靖、清同治年间多有重修记录。现存大阁,是在1985年至1987年间于明代原有基础上重建而成。修葺后的漫山阁为三层四重檐歇山顶,倚壁而立,即使是在蓊郁的山林之中仍难掩其雄伟壮观的气势。阁内佛像均为工匠直接在半山腰岩石上凿刻而成,且形象之大,举世罕见。《晋祠志》记载:“以阁在悬崖峭壁间,施以槃盖,累以砖石,雕楹刻栋,如翚如飞,而名之也。”
漫山阁内佛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释迦牟尼佛坐像,此佛像高8米,佛双耳垂肩,双目炯视,容貌端庄威严;下层中间为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神态典雅;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各骑青狮、白象分其左右,坐骑气势威武、神气活现,菩萨平静祥和、怡然自得。佛像上流畅的衣纹、宛如飘动的裙裾、腰间精美繁杂的配饰,无一不彰显古代工匠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
笔者眼前那一尊尊石窟佛像,虽已得到保护,却也难掩其历经磨难的辛酸沧桑,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仍保留在佛像上的那些破碎残缺带来的视觉冲击,让笔者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天龙山是汇聚中国古代各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精品的殿堂,也是凝结着无数能工巧匠心血的文化宝库。而这璀璨的艺术宝库,吸引来了学者,也引来了心怀不轨的恶徒。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大规模盗凿,包括“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内的大量文物流失海外。
2020年9月,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宣布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天龙山石雕佛头”,该佛首后被证实是1924年被非法盗运出境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国家文物局随即叫停拍卖,后由海外华侨张荣先生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并无偿捐献回国,成为第一件回归天龙山原属地的流失海外文物。
为了保护这段历史的痕迹,第八窟原址不对外开放。“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特展”在天龙山山脚等比等大地复建了第八窟,笔者有幸一观。作为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第八窟也是唯一的前廊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廊为面宽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形式,窟门外两侧各刻一金刚力士像,主室三壁各开一龛,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中央为一座方形中心塔柱,四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隋代造像虽仍延续北齐造像的端庄慈祥风格,但线条刻画却趋于圆润,处于逐步形成唐代丰腴自如造像风格的重要过渡期。展厅正中摆放的“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就具有上述明显特征,造像肉髻低平、面相丰满圆润、眉眼轻扬、目光下视、唇角微勾、笑意盈盈,仿佛在用笑容抚慰这一个世纪的离殇之痛。
百年流失史,盛世归来路。天龙山石窟第八窟佛首现已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记忆含笑回归祖国的怀抱,但我们不会忘记如今仍有130余件被盗走的天龙山石窟雕像散落在世界多地。追寻流失文物之路是曲折艰难的,但中华儿女永远不会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