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孙少颖:怀念在《中国集邮报》担任业余编辑时的美好时光

[日期:2024-07-29]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王宏伟 [字体: ]

图片

自1993年3月31日起,《中国集邮报》第6版“探讨与研究”版上有了“本版编辑 孙少颖”的名字。当年他为什么在《中国集邮报》担任业余编辑?干了多长时间?后来又为什么离开了呢?7月19日,记者来到孙老家中,对他进行了采访。

“为什么担任业余编辑?原因很简单,因为有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31年,96岁的孙老回忆起1993年起与《中国集邮报》的往事,记忆还是比较清晰的。孙老1929年出生,1990年离休后被聘为中国邮票博物馆顾问、邮票鉴定室专家。1993年孙老64岁,身体很好,在时任《中国集邮报》编辑部主任周家奎和编辑张欢雪的邀请下,爽快地答应担任“探讨与研究”版业余编辑。“记得我第一次去当时还在安定门外181号的《中国集邮报》编辑部,是骑车去的,从南城到北城,没觉得有多远,此后每次去编辑部,都是骑车去的。”孙老为自己当年以及至今仍棒棒的身体感到自豪。

按照业余编辑工作流程,孙老要先到编辑部去取回稿件,编辑好后再送到编辑部,由负责划版的编辑划版,由负责校对的编辑校对,其间,划版和校对的编辑遇到什么问题,要用电话和业余编辑进行沟通……作为集邮家,孙老对编辑“探讨与研究”方面的稿件游刃有余,担任业余编辑伊始,就在版面上发表了《试谈集邮文化的起源》《重视集邮文献的收集》《浅议近年J、T邮票的选题》《“生肖邮票首日”与“生肖年首日”》《邮票的三种属性》等让编辑部满意,让集邮者欢迎的稿件。为了号召更多的读者来稿,孙老还在版面上刊登“征稿启事”:本版需要以下几方面的稿件,热忱欢迎广大集邮者赐稿。一、传统集邮研究,某个专题、某件邮品的研究、探讨与考证。二、集邮文化,包括集邮性质与社会功能的研究、论述。三、邮票史、集邮史,以及邮史类各专题的系统论述或片段史料、史话、回忆。四、邮品与邮史资料的发现与考证。五、珍罕邮品的流转与动向研究……从“征稿启事”中可见,“探讨与研究”版刊登的稿件范围很广。

1993年7月21日,“孙少颖”的名字不见了,代之以“山外”的名字,其实,“山外”是孙老的笔名,寓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以此表达了孙老的谦虚与包容。孙老告诉记者:“担任业余编辑期间,我认识了许多作者,如常增书、郭润康、张林侠、杨耀增、葛建亚、张玉文、宋晓文等,其中有的作者还成为一生的朋友。”孙老透露,当年《中国集邮报》处在发展期,担任业余编辑的也大有人在,如担任“为您服务”版的业余编辑赵人龙,担任“集邮知识”版的业余编辑孙淑雯等。

记者问:“1994年5月11日,‘探讨与研究’版的本版编辑是‘一知’,此后几期的‘探讨与研究’版都没有编辑的名字。从1994年6月1日起,‘石川’的名字替代了您,这也标志着您在《中国集邮报》担任了一年多的业余编辑后,不再担任业余编辑。您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

“与担任业余编辑原因同样简单,因为没有时间。结束《中国集邮报》业余编辑工作后,我开始负责《中国邮票史》的编纂筹划工作,而且从1987年开始筹划的《中国解放区邮票史》,我也是主要筹划人,手头的工作太多,忙不过来,只好忍痛辞了《中国集邮报》业余编辑工作。”孙老感叹,“我非常怀念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集邮报》担任业余编辑时的美好时光,对处理各地集邮学术文章,与各地作者、集邮爱好者联系,产生了难忘的情景,广交了朋友。我怀念所有热心的邮友!”

应记者的请求,孙老将担任《中国集邮报》业余编辑的感想写在记者提供的一枚《中国集邮报》公函封上,署名,盖章,并手持信封,与1993年《中国集邮报》合订本合影。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王宏伟
编辑:高阳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河北省第12届集邮展览在邢台举办
下一篇:中国集邮有限公司2024-2027年度金银制品加工服务入围招标项目入围候选人公示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