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春天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本日的干支五行吉祥色是黑色和红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乃“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乃开始之意,意思是从立春这天起,时序就进入春季了。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
立春物候
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节气习俗
自古以来,立春在中国都十分受重视,讲究要“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古人认为司春之神——句芒居住在东方,所以每到立春,便会举办隆重的迎春仪式,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去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民间也有许多庆祝活动,例如送春牛图、鞭打春牛、踏青出游、祭祖等等。无论哪种形式的活动,都代表了一种对春天的美好期待。
在饮食上,民间有“咬春”的习俗,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节气诗歌
《减字木兰花·立春》
北宋·苏轼
苏轼的这首《立春》上句的意思是说:牵着春天的耕牛,拉起春天的泥塑犁杖,耕夫站在二者的近旁,于是请来春神把桃花红染得像肉红色。下句的意思是:竖立春天的绿幡,剪成春天的彩胜。一阵春风,吹我酒醒。此地不像海角天涯,卷起的杨花,颇似雪花。苏轼的一首诗词,将立春的习俗写尽,过去人们鞭春牛、打春仗、挂春幡、剪春胜来迎接立春。
节气养生
春天适合“夜卧早起”,“夜卧”对于现代人来说,就是晚上九到十一点睡觉,当然,如果能在九点前睡觉就更好。随着日出时间的提前,早晨可以适当早起,不适合再睡懒觉了,而且可以适当出门活动。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刚开始活动的方式不能太猛烈,宜缓宜慢。最好就是闲庭信步、溜溜达达,不适合快跑、竞走这种剧烈运动。
另外,由于早春天气还不是太暖和,刚开始的活动地点适合在庭院里,同时,身体的状态适合披发缓行,就是把头发解开,让它自由的披散在肩上,不需要扎紧头发,也不要束缚身体,穿着上要宽松一些,让整个人身上都无拘无束。
节气书画
《虢国夫人游春图》为唐代画家张萱以虢国夫人春游为题创作的一幅传世珍品。这幅画卷,绢本设色,高52厘米,横148厘米,画面以虢国夫人游春为素材,从一个侧面真实地描绘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具有代表性,可与杜甫的《丽人行》相辉映。
1995年5月23日,为了反映悠久灿烂的中国绘画艺术,邮电部发行了《中国绘画·唐·虢国夫人游春图》特种邮票,全套2枚。第一枚邮票描绘了骑浅黄色骏马并辔而行的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最后的并列三骑;第二枚邮票描绘了前面单骑开道的三人。
该作品的真迹很难见到,只有相传为宋徽宗赵佶的临摹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在构图上前呼后应,层次错落而不零乱。整个画面没有任何对春天环境的描绘,但从人物身着轻薄鲜丽的春衫,桃红嫩绿的色彩的交映,以及骏马轻快的步伐中,却让人自然地感受到了明媚的春光。
全画用笔圆润细劲,设色典雅富丽一方面用鲜艳的朱红、桔黄、翠绿等明快的色彩强调画面的艳丽;另一方面,注意色彩的协调,使整个画面给人以和谐、鲜明的美感。在造型上,画中人物面貌均丰润圆满,仪态雍容,具有“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的特点;人物所乘之马都画得矫健而雄壮,充分体现了华贵、乐观的盛唐风韵。
1995-8《虢国夫人游春图》特种邮票
赏邮票之美,值岁时之嘉,汲丹青神韵,沐慧乐年华。想要欣赏更多邮票上的丹青之美,请关注2023集邮日历《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