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今天的干支五行吉祥色是黑色和黄色。
《七十二候集解》曰:“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立秋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同时也是降水、湿度在一年中的转折点。在自然界,立秋意味着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由西方吹过来的风称之为凉风。天气到了此时,由温热变为凉爽,气候开始变得肃杀。《周语》中说,火气至此被清风渐渐消除,要戒备寒气侵人;逢大雨之后,清凉的风吹来,天地间有茫茫白气降下。这时的天气尚热,湿气还凝结不成露珠,所以叫做白露降。白露显示秋季的颜色是白色的。寒蝉就是《尔雅》中说的寒螀蝉。寒螀是古书中提到过的一种蝉,比较小,墨色,有紫色的斑点,秋天出来鸣叫。马氏说,寒螀生于暑热之时,到了此时叫声就变了。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但秋天一到,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营养,同时补偿夏天的损失。于是在立秋之时,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即“贴秋膘”。
日月不相饶,节序昨夜隔。
玄蝉无停号,秋燕已如客。
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赏析:以玄蝉、秋燕等意向烘托出诗人悲凉的心境,整首诗苍凉郁结之气跃然纸上。
“禅”,是梵文音译“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坐或沉思,“禅宗”之名,即由此而得。相传,禅宗的古印度始祖是迦叶,曾得到佛祖释迦牟尼亲传佛法。这一宗派奉行“不立文字,以心相传”的传法方式。
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他传衣钵给二祖慧可,慧可传衣钵给三祖僧璨,僧璨传衣钵给四祖道信,道信传衣钵给五祖弘忍。弘忍有两位徒弟,一是慧能,一是神秀,对禅宗的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慧能,俗姓卢,南海新兴(今广东省佛山市)人。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生于蕲州(蕲音qi,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慧能学法于弘忍时,神秀已随弘忍学禅多年,他的言论与事迹被弟子法海记录下来,是为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记载了慧能与神秀偈语斗法的故事。慧能从偏远的岭南来向弘忍学法。弘忍问他:“你只是一个南方山区的普通人,为何想要成佛呢?”慧能回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哪里有南北呢?”如此富有智慧的回答,深得弘忍的内心赞许,他便将慧能留在寺中,跟随众僧做些杂务。此时的神秀,精研佛法多年,于禅宗有着很高的造诣,被众僧誉为“秀上师”。在众僧眼中,慧能之于神秀,就好像燕雀之于鸿鹄,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
2018-20 四景山水图
发行日期:2018年8月4日
设计者:王虎鸣
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颠覆了二人的地位。一天,五祖弘忍召集众僧议事,宣布要选择衣钵传人,而考核的方式是每个僧人各作一偈语。如果谁所作偈语深蕴本门要义,便将衣钵传给谁。众僧纷纷议论,说“秀上师”神秀精通佛法,我们是比不上他的,就不用徒费心力作偈语了。神秀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他想既然众僧誉我为“秀上师”,我不作一偈语,又怎么能让师傅弘忍了解我的佛性呢?他于是苦苦思索至夜深,并在寺内南廊的墙壁上写下佛偈一首: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有尘埃。
明日一早,弘忍看到了神秀写下的偈语,便唤众僧前来,让他们一边焚香礼敬,一边诵读偈语。弘忍说:“如果你们都能依此修行,就能维持本心不堕。”从此,众僧每日吟诵不绝。
几天过后,有一童子在碓(音dui)房门口也吟诵神秀写下的偈语。正在作杂务的慧能听到了,便问童子这是谁作的偈语?童子便把神秀作偈语的事告诉了慧能。慧能认为这一偈语并没有直指佛心,但由于他自己不会书写文字,便请他人在墙壁上代为书写了自己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弘忍读后大喜,认为慧能对佛法的理解更为深刻,就是他想要的衣钵传人。但是,碍于人多嘴杂,又考虑人心难测,便假装说:“这一偈语并未能领悟本门真意”。为防有人加害,当天夜里,弘忍找到慧能,将衣钵传给他,并命他速速离开寺院。
情节精彩的故事往往不是历史的真实。六祖《坛经》所载慧能和神秀偈语斗法的故事未必可信。然而,两条不同的偈语代表了禅宗后来的两个发展方向,即形成了以慧能为宗的“顿悟”派和以神秀为宗的“渐悟”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