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第1189期 方寸铭记 建党百年|重温三次重要“对谈”,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日期:2021-07-05] 来源:中国集邮   作者: [字体: ]
图片

7月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为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赶考”精神源于我们党历史上三次重要“对谈”,即:“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毛泽东同志在这三次重要“对谈”中提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观点,历久弥新。今天,让我们跟随邮票重温这段历史。

图片


图片
甲申对


19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三百周年之际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集中分析了明朝历时276年而亡、李自成政权得而复失的原因,就如何避免政权由盛而衰、人亡政息的结局作出了回答。毛泽东将其列入整风重要文件,让全党高级干部认真学习。


图片

2013-30《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二十周年》

(4-3)J 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

原画作者:靳尚谊

设计者:马刚

发行日期:2013.11.16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给高级干部作《学习和时局》报告时,历数了党的历史上因为骄傲而吃了四次大亏的教训,强调“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图片

J87 《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

(2-1)郭沫若像

(2-2)郭沫若在工作

设计者:李印清

发行日期:1982.11.16


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同年11月,毛泽东复信郭沫若,告诉他中国共产党已把《甲申三百年祭》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并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他还指出:“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出来;你看到了什么错误,希望随时示知。”这一对话被后人称作“甲申对”。


图片
窑洞对


1945年7月,黄炎培等六人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延安考察。他们走访了延安新市场和光华农场,会见了丁玲、陈毅、范文澜等朋友,考察了延安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治理和军民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感受到了延安由最初2000人发展到5万人的巨大变化。

图片

1993-8《爱国民主人士(第一组)》

(4-4)J 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

设计者朱振庚

发行日期:1993.5.15


当黄炎培一行将要返回重庆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图片

特65《革命圣地——延安》

(6-1)延安枣园

(6-2)杨家岭中央大礼堂

(6-3)毛主席在延安的办公住址

(6-4)王家坪大礼堂

(6-5)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会场

(6-6)延安宝塔山

设计者:刘硕仁

发行日期:1964.7.1


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次对话因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中进行,故被后人称为著名的“窑洞对”。


图片
赶考对


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号召。他还在会议上提议: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毛泽东的这个提议不但得到了全党一致拥护,而且成为全党必须遵守的规定。

图片

2007-2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2)J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

设计者陈幼林、王戈

发行日期:2007.10.15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对话,被人们称为“赶考对”。

以上“三对”虽然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但“三对”的思想却跨越时空,指引着我们党不断前行。回望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一路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始终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数次用“四个不容易”告诫全党:“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就是要全党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当前,我们党迎来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赶考”永远在路上。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重温三次重要“对谈”,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增强干事创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参考资料:

[1]习近平《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30篇);

[2]《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论及中国共产党执政清廉和防治腐败的根本之道——党史上事关生死的三次“重要对谈”》石仲泉(作者为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撰稿:梅雪姣

编辑:周凯、王钦圢

排版:周凯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开奖啦|2019-2020年度最佳个性化邮票网络投票评选结果揭晓
下一篇:话江河VS画江河 | 斋宫探宝第⑦集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