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山水画,在盛唐时期已颇具特色,可惜他们的画迹已很难再睹。五代、宋初是山水画大发展时期,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山水画大家。范宽得山的骨法,董源得山的神气,李成得山的体貌。因此,画史上把范宽与董源、李成,称为北宋初年三大家。
范宽(约公元950年至1027年),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范宽开始学李成的画法,后来他领悟到绘画不能单纯摹仿别人,还应该面向大自然,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与情思。于是,他居住于终南、太华诸山,深入观察四时景物在日月阴晴、云雾雨雪中的变化,有感于心,便发于笔端,终于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范宽的作品,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是比较可信的真迹。这是一幅双拼绢的大山水画,纵206.6厘米,横103.3厘米。此图近景即大石横卧,直逼眼际,而山径溪谷掩映其间,中部峰峦对峙,林木葱郁,飞殿楼阁涌出峰树之颠,石径斜坡逶迤于密林荫底,使全幅体势错综,境界壮阔。而一队骡马商旅,由右侧穿林得得而来,溪声湍响,呼应一片,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画中山石以浓墨勾石骨,淡墨作点子皴,布满岩壑,如密管繁弦,一片溪山乐章。
《溪山行旅图》的艺术特色有三。一是采取全景式近镜头构图,让峰正面矗立,占据整幅画面的2/3,造成视觉上的逼人之势。其二,用笔坚实有力。山石树木,全用短条子皴和点簇、抢笔之法画成,笔笔严谨、扎实,不加渲染,成功地表现出山石质地的坚硬感,真实地再现了北方山水雄强、苍劲之神韵。其三,巧妙地利用细节描绘,如山溪、驮马、行人等,创造了一种可观、可游之情境,使观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宋代画家文同看了范宽的画,曾这样描述他的感受:“孤峰露苍骨,疏木耸坚干,高堂挂虚壁,爽气来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