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我国抗战胜利后,陷入国内内战,狼烟四起,国共两党“寸土必争”,“针锋相对”。在接收邮局、录取任用邮政工作人员方面,解放区政权努力维护邮政工作人员的权利和利益。
一、取保留用
解放区政权起初实行取保留用制度。在接收敌伪遗留下来的邮局时,对录用邮政工作人员的处理原则是:“信差,邮差,一律取保后继续留用”(1)。这里的“取保”,是旧社会实行的一项制度,主要采用“人保”,因当时许多邮政工作人员经济不富裕,而用“家人”、“族人”或邻里中“德高望重”的有权有势有财的人担保,很少采用“物保”即用财物、钱款担保。解放区政权还规定了有关邮政工作人员的待遇,邮局干部的待遇同“同级政权干部,交通员一般同勤杂人员,每年鞋子六双。各级政府应注意交通人员的生活问题如吃、喝、住宿等”(2),当时交通人员是指解放区的送信人员,由于送信走路较多,规定“每年鞋子六双”,可见当时的物质十分匮乏,否则不会写明多少双鞋子了。“曾在敌伪下工作的邮政人员,依其自愿,采取供给制或薪给制之任何一种。邮差及信差每月按小米135斤;邮局局长每月按小米130斤支给报销之”(3)。当时分配粮食制度不是按级别,而是照顾体力劳动的,倒是邮差和信差的小米比局长还多,体现出消除特权,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体力劳动者吃粮要多些)等思想。
二、动员训练
解放区政权对接受敌伪遗留下的“信差”、“邮差”实行取保留制度始于1946年1月(4),仅隔两个月后实行“动员训练”制度,“为吸收使用旧有邮政人员及学习吸取旧有邮政科学技术与经验,在解放区所有旧邮政局邮差、伪人员……应予全部接受”、“各地在事变或我解放城镇后分散回家的旧邮政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各县应负责说服动员其参加新的邮政建设。冀中决定成立旧邮政人员训练班”(5)。解放区政权已认识“邮政科学技术与经验”、“旧邮政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对“旧有邮政科学技术与经验”要加以“学习吸取”,对对“旧有邮政人员”要加以“吸收使用”和“训练”,发挥他们的作用,调动他们积极性,使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邮政科学技术与经验”为人民服务,使许多“旧有邮政人员”获得了新生。正如解放前为邮电所杂工,解放后当邮电局副局长——邮电印刷厂厂长——当邮协副秘书长——退休后下海再当厂长承包经营,投资集邮已百余万元——著名集邮家林衡夫的体会一样,“一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机遇或关口,最关键的往往只是其中的几步。走对了,能使你步入事业顺达的大道,甚至改变你一生的命运”(6)。林衡夫先生正是走对了这关键的一步,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林衡夫刚满11个月丧父、十六岁那年失业在家的他,经人介绍去电话所当杂工。1949年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逼近杭州,一时邮局人员人心惶惶,谣言四起,谣传解放军一到,电话所的接线员要被剁手指,话务员要被割舌头。邮局人员如树倒鸟散,这决非夸大其词,也决非危言耸听,有文件记载,“国军(国民党军队——作者注)连连撤退,沦陷区内之邮务人员,或投附敌伪,破坏抗战,或弃职潜逃,有忝职守……”。(7)林衡夫所在电话所有四十三人,三十六人都吓得逃掉了,只剩下七人留守,其中就有林衡夫。当时国民党县政府各部门的官员都溃逃了。林衡夫和他的几位工友走进县政府警察局等大院内,把所有的电话机全部收藏起来。解放后,他们把这些电话机交给人民政府。由于刚解放百废待兴,电话机着实是个好东西,人民政府很需要的。林衡夫先生等人因收藏、移交电话机有功,人民政府专门开会表扬奖励,军代表找他谈话,鼓励他努力工作,争取不断进步,共产党逐渐把他栽培成才,当上干部,国富民强,盛世集藏,他成了著名集邮家,拥有国内甚至世界上一流的《中国航空邮政》,并拥有其它多部邮集和邮品(8)。林衡夫先生由于“参加新的邮政建设”,改变了他的人生,成为一个集从政、经商、写作和集邮于一生的成功人士,他还出版了15本书(9)。一滴水反映了太阳的太辉。解放区政权“训练”和“吸收使用”了许多像林衡夫一样的人员,开展“邮政建设”。解放区已认识到“邮政是近代化的一种交通制度,是社会事业之一,是新民主义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0)。决定邮政“逐渐向企业化发展,以解决广大人民及党政军民各机关之公文、信件、书报、刊物、汇兑、包裹之转送,使真正成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组织”(11)。当时已决定向“企业化发展”,开展“公文、信件、书报、刊物、汇兑、包裹”转送等六大业务,体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承认委用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修改中华民国《邮政协议》,和国民党政府达到协议,“在中国共产党地区其现有邮务机构皆予以承认,其现有邮政人员将依照邮政人事法规及条例均予以录用并予加委,不得歧视”(12)。中国共产党主张对解放区的邮务机构实行全面“承认”,并依有关规定予以录用和委任,不能歧视,一视同仁,并针对国民党政府交通部要求包括解放区的“邮政人员,均须具备考试院颁布之特种考试邮政人员之考试条例之资格,参与考试,及格能录用”规定,解放区政权据理力争,动之于情,晓之于理,反对以考试形式排斥解放区邮务人员的做法:
1、抗战兴起,国民党军队迅速撤退,致使敌伪占领的沦陷区内的邮务人员,“或投附敌伪”、“或弃职潜逃”,“以致各地邮政,非为敌人服务,即陷于停顿”(13)。经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无数次浴血奋战,收复广大失地,建立民主政权。为使适应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先后在各地解放区成立战时邮政管理机构,如设立“行政区邮局、专区邮政办事处、县市邮局、区镇邮务所及乡村邮站等,统隶于边区交通局之下,办理汇兑、包裹及普通邮件”(14)。可见解放区邮政已具规模、体例和系统。八年抗战以来,经过“艰苦缔造,惨淡经营”,解放区边区邮务人员不顾一切牺牲,使通讯工作从未中断。“论功行赏、奖励犹且不遑,焉有胜利之后,反而援引考试制度,坐令失业”(15),于情于理,均有相悖。
2、倘若举行考试,招进一些经过考试合格的人员,但一旦战争爆发,“或降或逃,百不余一,由考试而选拨此类缺乏民族性与责任心之人物,则此种考试制度,已濒于破产矣”,如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对曾经赧颜事敌之邮务人员,因其所为‘资格’相合,多予录用,反将抗战有功人员尽行排斥,殊不合理”(16)。这种考试,很有可能将国民党邮政系统原受降、逃跑分子,经过考试,因文化较高,且熟悉国民党邮政业务,参加国民党组织的邮政考试,考试合格率和录用率,自然较高,而解放区的邮政人员大多贫苦出身,文化不高,终年劳累,且不熟悉国民党的那套邮政业务,参加他们国民党组织的邮政考试,考试合格率和录用率,肯定较低,将抗战有功的解放区邮政人员自然排斥在外,功臣不用,反用敌伪。
3、况且中国邮政自工部局、海关邮政大都为洋人把持,邮政制度也为洋人所订立,国民党的邮政考试制度慨莫能外,“系外人管理时期所订,对我每多限制,观其考试课目,以外国文为主,显与中国国情不合。这种制度,在现中国独立民主之条件下,应即分别废止与修正。交通部(指国民党政府——作者注)竟因袭至今,且作为排除异己之户限,实属不当,……至于考试目的,果以延揽人材保证称职为主旨,则解放区内之邮务员工,经过八年实际锻炼,作出无数辉煌成绩,事实可按,不容抹煞,无论如何,较之在一、二日内经过考试甄别所取之士可靠多矣”(17)。解放区政权确信,所有解放区内的邮务人员,在品质、经验方面,均极优良,对邮务工作定能愉快胜任。因为最关键的是,解放区内的邮务人员经过血与火洗礼和考验,有爱国、爱人民之心,有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精神,这是宝贵的财富,断无通过考试将这些抗战有功人士、邮政精英排挤在外之理!
解放区政权为维护解放区内邮务人员劳动权利的理由,铿锵有力。今天读来,也觉得不无道理,字字句句如珠玑,引起我们对维护当前邮政系统干部职工合法权益的借鉴和思考。
注:
(1)、(2)、(3)、(4)见《晋察冀边区冀热辽区行署邮字第一号关于建立各级邮政组织机构的指示》。
(5)、(10)、(11)见《冀中行署邮字第一号关于建立各级邮政组织机构的指示》。
(6)、(8)、(9)见传记著作《邮海扬帆——林衡夫的人生追求》、《集邮家的足迹》。
(7)、(13)、(14)、(15)、(16)、(17)见《中共委员叶剑英致政府委员郑介民通知美方委员饶伯森备忘录》。
(12)见《中共、国民党和美方军事调处执行部三方面修改的邮政协议》。
作者: 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