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近代小说家吴沃尧(1866——1910)的代表作,最初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一年(1905)在〈〈新小说〉〉上连载了45回。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至宣统二年(1910)出齐8册,共108回。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为主线,通过他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深刻地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间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疯狂侵略。特别令我们集邮者瞩目的是,小说对外国在华邮局及邮票的使用状况也有所提及,为我们展现出清末邮政权益的旁落。这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是不常见的。
小说在其开篇就写道,“九死一生”将小册子“到(上海)虹口蓬路日本邮便局,买了邮税票贴上”,寄到日本横滨。由此见证了外国在华邮局设置的史实和状况。
外国在华邮局旧称客邮,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领土上开办的。最早的外国在华邮局是英国1842年8月24日在香港设立的。之后,各列强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竟相效法。日本更是后来居上,于1876年先后在我国上海、天津、烟台、牛庄、宁波、镇江、九江、汉口、福州、汕头等地开办在华邮局,由上海日本在华邮局统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定后,日本又在苏州、杭州、沙市、厦门、塘沽、南京、长沙、广州、山海关、北京及东北地区和胶济铁路沿线遍设日本邮局,成为在中国设置外国在华邮局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帝国主义国家。
日本在华邮局与其它列强设置的在华邮局一样,不仅收寄本国侨民的信件,各自行使其本国的邮政章程,贴用其本国邮票或加盖票,在侵犯中国邮权的同时还以邮政为掩护从事非法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我国代表在马德里第七届万国邮联大会上提出了撤销外国在华邮局的正当要求,并在同年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宣布外国在华邮局为非法。1922年2月1日在太平洋会议上终于通过了撤销外国在华邮局的议案。至此,日本大部分在华邮局与各列强在华邮局被迫关闭,但在东北地区的日本在华邮局却直到抗战胜利时才寿终正寝。
“九死一生”在日本邮便局购买贴用的“邮税票”从字面上分析应是邮税两用票,但日本在华邮局1900年以前所售卖的是日本手雕、小判、菊花等日本普票,1900年元旦后开始使用加盖“支那”字样的日本邮票,从未发行过邮税两用票,所以可以认定 “九死一生”使用的“邮税票”就是邮票,“邮税票”只是邮票的一种别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集邮大辞典〉〉的“邮票”词条中所列举的中国早期邮政书面用语和民间口语中对邮票的称谓没有“邮税票”这一叫法,在此算是补充吧。
在这部小说中还隐含着这样一段邮史,就是我国在1884年至1905年虽已开办了海关邮政和大清国家邮政,但因其未加入万国邮联,所以寄往海外的信件需由外国在华邮局经转并加贴外国在华邮局的邮票,外国在华邮局收寄的信件却可径直寄往海外,这样就使我国自办的邮政处在了十分不利的竞争地位上。
作者: 毕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