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国集邮文献收集活动概述

[日期:2014-09-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集邮文献(Philatelic Literature),也称“集邮书刊”、“邮学书刊”,是与集邮有关的专门出版物。形式上可分为书籍(邮书)、杂志(邮刊)、报纸、邮票目录、图鉴,也包括专用贴票册、邮商售品目录及其它文章(剪报)以及若干邮政出版物。随着社会的发展,集邮文献的范围也在扩大,以诗歌、小说、漫画、报告文学、电影剧本等形式来反映集邮内容的集邮文艺作品;以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影碟、磁盘、光盘等形式来反映集邮内容的音像出版物,都可划为集邮文献的范畴。 

  集邮文献收集是依附于集邮活动的广泛开展而逐渐形成的。早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我国集邮界就已有人开始涉足文献收藏。在这一时期,集邮文献的收集对象主要集中于国内发行的各类邮刊。对于国外的集邮文献,收藏者往往出于实用上的考虑,多选择邮票目录作为收藏的首选品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集邮活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期间,《集邮》杂志的问世,无疑对集邮文献的收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一批集邮书籍,如《苏联邮票上的文学家》、《中国邮驿史料》等的面世,也为广大的集邮爱好者的收藏活动提供了相应的资源空间。文革期间,集邮活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集邮的各类刊物相继停发,集邮文献的收集也相应地出现了萎缩。然而,在这一时期里,仍有一些集藏者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了许多分散于报纸、杂志、简报上的邮票报道。现在看来,这些文献不仅包含了那个时期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为今后的邮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时间在跨入八十年代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思想地解放、政策地放开,为集邮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集邮》杂志的复刊,《北京集邮》(后改名《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天津集邮》、《少年集邮》等等一大批杂志的发行,以及九十年代出现的《中国集邮报》、《集邮报》等,为集邮文献的收藏活动奠定了坚实而稳固的发展基础。更为可喜的是,自八十年代起,各出版社推出了众多的集邮书籍。这其中既有普及性的读物,也有知识性较强的研究性论著。加之各地方邮协、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在这一时期里纷纷出版刊物和书籍,集邮文献的收集活动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各类集邮刊物一百多种,发行的书籍、音像制品数以万计。国外的许多集邮文献也通过不同的方式登陆中国市场。这些都为我国的集邮文献收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就我国集邮文献收藏的发展过程看,我们大体可以将它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萌芽阶段(二十世纪三十——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收集活动侧重于邮刊、目录(国内的邮票图鉴以及国外较有影响的邮票目录)和集邮基础知识书籍的收集,是集邮文献收集活动的初创阶段。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形成了我国最初的文献集邮模式,构筑了文献集邮的未来发展框架,为我国的集邮活动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二、发展阶段(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我国集邮活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集邮文献收集活动最为鼎盛的时期。它的具体特征是:集邮者开始大量介入,集邮文献大量出版,出现了一些相应的组织,发表了一批指导性的文章,产生了众多真正意义上的集邮文献收藏家,集邮文献也进入了不同规格的邮展评比之中。应该说,这一时期是集邮文献收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集邮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理性的发展阶段。其强劲的势头,影响和吸引了社会上众多媒体和人士的介入。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声声感叹。三、成熟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这一阶段是文献集邮个性化收藏逐步显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文献集邮爱好者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展了各种类型的收集活动。同时,许多集邮刊物也推出了有关集藏类的副刊和专刊。它们的出现反映出集邮收藏价值的回归,折射了人们在新时期里追求的个性化收藏的普遍心理。与此相对应的是,集邮文献的价值观已开始在收藏者心中萌生,邮市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文献交换和买卖的个体,一些早期的集邮文献登上了拍卖台,文献函购和交换目录也频频出现在集藏者的案头。在此基础之上,文献集藏活动出现了专集新邮报道、目录、剪报等类型的收藏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文献集邮活动跨入了一个求同存异、个性与共性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历史阶段。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阶段里,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也在邮市的潮涨潮落中被无情地荡涤了出来。邮市的长期低迷、集邮人口的不断减少、文献集藏队伍的人员流失、集邮书籍的高昂售价、集邮书籍的出版难、文献集邮活动组织的资金短缺,造成了一部分收藏者在观念上地蜕变和热情上的衰减。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的集邮爱好者和邮政工作者是否应该有所警视? 

  纵观世界文献集邮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延续了一段由实用性向自觉性转变的过程。我国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文献集藏正处于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文献集藏个性化业已成为当前的趋势。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如何将这种方式有机地融会到集邮当中去,是我们今后文献集藏活动中必须要加以正视的问题。它需要我们在维护个性化收藏的同时,不断加强收藏体系和人员规模的基础建设。如若不然,文献集藏活动势必会成为一种个人的行为。而这正是我们集邮活动中最无法接受,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和结果。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集邮文献的收集离不开集邮活动的支撑和带动。面对着当前集邮活动的世界性不景气,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现有条件,推动和发展我们的集邮文献集藏,是一个十分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它需要我们每一个集邮文献爱好者自身地努力,也需要我们各级集邮组织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想,只要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和爱护这朵邮苑奇葩,我们的集邮文献收藏活动就一定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潘 勇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昆明的集邮出版物巡礼
下一篇:提高民刊的生存能力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