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全国邮展上,笔者被两位青年集邮爱好者拦住,请我为他俩的争辩裁决。问题并不复杂:大厅进门口的国宝珍邮放大图中,“稿”字四方连上的“XUAI NAN”,是英文还是汉语拼音?当笔者告知他们“即非英文,也不是汉语拼音,而是‘新文字’时,两人都显出愕然之色。显然,他们不知‘新文字’为何物。
联想到近几年因发表“胶东战邮日戳”拙文而引起青年邮友多次信电询问“新文字”的情况,笔者觉得有必要将这个与区票研究有关的问题介绍一下。
(一)何谓“新文字”?
“新文字”又叫“拉丁化新文字”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方块汉字,难写难认,影响了文字的普及,阻碍了文化的交流。“五四”运动前后,就有许多先驱者提出了汉字改革走拼音化道路的主张。上世纪20年代末期,在苏联学习和工作的吴玉章、瞿秋白、林伯渠等特别热心此事。1931年9月,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苏联伏拉迪奥斯托克(海参崴)召开,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方案,并首先在远东地区的华侨中进行推广。1933年后传入国内。因为它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故被称为“拉丁化新文字”;为与方言拉丁化文字相区别,又名“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
拉丁化新文字是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方案,与目前使用的汉语拼音相类似,但不尽相同。它的拼写较为简单,不标音调,有几个字母的读音也与汉语拼音不一样。如“J”读“意”,“X”读“黑”,“Y”读“雨”。字母的变读也较多,如G(戈)K(克)X(黑)在“i”、“y”之前则变读为“机”、“欺”、“希”。如“拉丁化新文字”这六个汉字连拼起来就是“Latinxua sin wenz”。但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极密切的联系。新文字在我国文字改革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促进作用,它是汉语拼音的前身。建国后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在总结拉丁化新文字推行运用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革命根据地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为尽快扫除工农兵群众中的文盲,加速提高革命队伍的文化水平,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提倡和推广拉丁化新文字。1940年底,陕甘宁边区成立了新文字协会,毛泽东亲自担任名誉主席,并为刚创刊的《新文字报》题词“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此后各解放区根据地先后开展了“中国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这场运动开展得比较深入,但战时环境条件不同,故各地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太一样。以笔者当时所在的胶东革命根据地为例,也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成立了“胶东新文字推行委员会”,用土纸石印了大批的袖珍本《北方话拉丁化方案》,还印发了多种推广普及新文字的报刊和通俗读物;分批培训小学教师和工农文化教员;在小学低年级开设新文字课程;出版了农民和战士使用的新文字课本;许多战士读物,都用新文字注音。笔者当时是儿童团员,担任工农扫盲的“小先生”,每天中午给妇女识字班、晚间为农民冬学夜校教文化,都是从“新文字”教起的。由于它易学好记,拼读简单,许多青年文盲很快就能用新文字拼写简单的书信,并以新文字注音当”拐棍儿“,继续学习汉字。
据了解,新四军所在的安徽、江苏一带,新文字运动开展得更为红火。
(三)印有新文字的解放区邮票
将拉丁化新文字印到邮票上去的情况并不太多,主要是抗战中期华中根据地所发行的一部分邮票。其中大多数使用新文字标注邮票铭记,极少数用它标注面值单位。现将这些区票开列如下:
(1)淮南区 票面铭记“XUAINAN(淮南)”。包括五角星图邮票、“稿”字邮票、第二版无面值邮票、第一版有面值邮票、第二版有面值邮票以及这些邮票的加盖改值票。
(2)路西区 票面铭记为“LUSI(路西)”。实际上它也属淮南区,是津浦路以西的地区,只出过一套共2枚邮票。
(3)盐阜区 票面铭记为“Janfu Ky(盐阜区)”或“Janfu(盐阜)”。包括第一版有面值邮票、第二版有面值邮票、第三版有面值邮票以及用它们作原票加盖的其它邮票。
(4)苏中区 标注铭记“SHUZHUNG(苏中)”及面值单位“fen(分)”。包括第一版有面值邮票和第二版有面值邮票,以及用它们作原票的“如皋加盖”、“南通加盖”、“兴化加盖”和加盖“改作快邮”、加盖“华中抗币”等邮票。
除华中抗日根据地发行的上述邮票印有新文字外,山东解放区的“耕牛图”邮票上,也出现过面值单位“fen”。
此外,山东战时邮政日戳上,曾用新文字作为邮局级别的代号。如山东战时邮务总局用“Z”(zhung•总),胶东战时邮务管理局用“G”(Giao•胶),“K”(Ky•区)代表专区局,“X”(xian•县)代表县级局。对此,以往拙文中已介绍过,这里不再详述。
附带说明,1945年底山东战邮发行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邮票》上也出现过拼音文字,但那是为了与国民党统一阵线而特意加用英文面值,不是新文字。
(四)其它解放区邮票未用新文字的原因
仔细研究上述邮票,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印有新文字的区票,几乎全部发行于抗战时期的1943和1944两年。更早的苏维埃和晋察冀邮票上没有出现,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印邮票上也不再有。究其原因,是因为抗战中期(即相对稳定的“相持阶段”),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新四军、八路军较集中的华东地区开展得最好。日本投降之后,革命形势变化过快,我军南征北战,解放区斗争尖锐复杂,推广新文字也就顾及不上了。西北、华北、东北、中南、西南等区票上,都未出现新文字,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发行邮票较晚,大都始于抗战胜利之后。
有人可能要说,有几套东北区纪念邮票上也注有拼音面值“YUAN(圆)”。但那是受东北旧邮票影响的英文拼音,而不是新文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圆”应为“YAN”)。
作者:王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