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23日,国家邮政局继1983年1月20日发行了一套5枚的T81“民族乐器——拨弦乐器”之后,在相隔14年之久,又发行了一套5枚的“民族乐器——拉弦乐器”,其主图及名称依次是轧琴、二胡、板胡、萨尔它、马头琴。
在这里,笔者撇开轧琴、二胡、板胡、萨尔它几种拉弦乐器不谈,单单说一说马头琴。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乐器,蒙古语称“绰尔”,因琴头上端雕有马头装饰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等地蒙古族中。在新中国发行的邮票中,马头琴已是第二次荣登“国家名片”了。早在1973年6月1日,原国家邮电部发行的一套5枚的编号票“儿童歌舞”中,其中第2枚(即N87)邮票上就有马头琴的身影。
马头琴原名“龙首”,这种琴的琴头很像猴头或码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状似龙,是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大约是在19世纪末,琴头才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据传,早在成吉思汗时期(1155-1227),马头琴在蒙古族地区就已广泛流传。到了现在,马头琴大多是木制梯形音箱,两边都蒙着画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杆用硬木制造,有两根由马尾制成的弦,用马尾弓在弦的外侧拉奏,可以奏出双音。发音圆浑,但音量较小,常用来为独奏和说唱伴奏,或与四胡等乐器合奏。演奏时为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并运用丰富的演奏手法,以快弓、跳弓、顿弓等技巧来描绘骏马在草原纵横奔驰的情景。可以这么说,在蒙古族地区,人们只要听到那从蓝天白云中飘忽过来的草原牧歌,听到那柔美悠扬的马头琴声,就会感到慰藉,感到温馨和充实。因此,人们把马头琴亲切地称为“牧人的伴侣”。
有一年春末夏初时节,笔者因公出差到内蒙古自治区,在乌海市采风时还从当地一位邮友处听到了一个有关马头琴的故事,听完之后不仅倍受感动,而且记忆犹深。传说在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个牧人,他有一匹可爱的小红马,马的皮毛亮得像缎子,一声声长嘶就像金子落地般铿锵动听。一次,在传统的赛马会上,牧人心爱的小红马不负主人的厚望,一举夺魁。就在牧人搂着自己心爱的小红马庆祝这一胜利时,王爷派人抢走了小红马。小红马被抢走后,在王府中日夜思念主人。一天,它使劲挣脱僵绳,飞奔向前去寻找自己的主人,但却中了王爷下人射来的毒箭。它带着箭伤,挣扎着跑到主人的蒙古包前,凄厉地长嘶一声,就再也起不来了。再说小红马被抢走后,牧人悲痛欲绝,日夜守在蒙古包前,等小红马回来。有好几次,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都梦见小红马嘶叫着欢腾地跑来。而每次都是他惊喜地迎向小红马时,忽然就梦醒了。牧人望着空空的帐篷和茫茫的草原,更加思念心爱的小红马。这天,牧人正要入睡,忽听小红马倒在帐篷外。牧人抚摸着小红马的身体哭了三天三夜,他多么想永远留住小红马。他想了许久,终于醒悟过来了。于是,牧人用小红马的腿骨做了一个琴杆,用小红马的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着琴面,再用马尾搓成琴弦,用套马杆作琴的弓。这些都完成后,牧人觉得还缺点什么。接着,他又按照小红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精致的马头。他拉响了琴弓,流出的声音真好像梦中听到的小红马的嘶鸣声一样。牧人立刻就爱上了这个能倾诉自己心声的马头琴,他日夜不停地拉着,把牧民的苦难生活和对王爷的仇恨,把牧民对草原和牧群的热爱,对新生活的热烈向往,都深深地注入这悠扬的琴声中。从此以后,蒙古族人民便有了自己民族的拉弦乐器——马头琴了。
作者: 梁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