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广州集邮》与《中华集邮》

[日期:2014-09-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先后出现了几份有名气的邮商刊物(这里指的是杂志型邮刊)。最早是北京的《聚雅斋邮声》,1989年5月创刊,1992年2月停刊,历时2年10个月,共出版17期(包括两次合刊)。稍后有东北黑龙江大庆市的《东北邮声》、《邮声》,1992年10月发行首期杂志型邮刊,1994年9月停刊,历时正好2年,共出刊23期(如果考虑最初两次出的合刊,则为25期)。再后有广州羊城邮票社的《中华集邮》,创刊于1993年1月,1996年8月停刊,历时3年8个月,共出版35期。安徽安庆市的《集邮纵横》也是1993年1月创刊,1995年9月出完33期之后宣告休刊,历时2年8个月(编者按:《集邮纵横》1996年1月还出了一期大16开的总34期)。从以上统计数字看,无论是出刊期数之多,还是出版时间之长,《中华集邮》无疑是龙头老大。 

  要说《中华集邮》,还得先从《广州集邮》开始。这份由广州邮票社创办的邮商刊物,当初也只是一张售品目录。因本人没有见到过创刊号,所以何时创刊不得而知。现手头有一本羊城邮票社1992年发行的《广州集邮》合订本(总96—114期),最早的一期是1990年1月1日出版的总第96期,当时为月半刊,由此推算,其创刊时间是很早的。主编符纯孝,四川人,是一位年轻的邮商,其余就一无所知了。 

  我与羊城邮票社打交道始于1990年8月。看到《广州集邮》的售品目录上有香港生肖邮票,品种较多,价格比成都邮市便宜,当时我正痴迷于收集生肖邮票,第一次汇款60元购买了从兔年到马年4枚香港生肖小全张。从此就与羊城邮票社交道不断,订阅《广州集邮》,购买香港出版的《集邮界》、《东方集邮》、《收藏天地》,以及后来台湾出版的《集邮界》。但《中华集邮》始终没有向羊城邮票社订阅,而是直接在冻青树邮市摊位上购买,这样可以及时看到邮刊,更重要的是邮刊的品相有保证,也不存在邮寄丢失的问题。 《广州集邮》从总115期开始,改为杂志型邮刊。1992年6月出版了(彩)第1期(总115期),四封彩印,内页32页。8月出版了(彩)第2期(总116期)。10月出版了(彩)第3期(总117期)。但好景不长,因为刊号批不下来,杂志型的《广州集邮》只出了三期就划上了句号。 

  广州地近香港是他最大的优势。既然国内刊号解决不了,就到香港申请注册,于是就诞生了这份香港邮刊《中华集邮》,而其实质还是《广州集邮》的延续。 

  《中华集邮》创刊词中说,为了适应各地(大陆、港、澳、台)读者,将发行简、繁体字两种版本,但我只有简体字本。 

  《中华集邮》试刊号出版于1993年1月。在试刊号之下还特别用括号注明:代《广州集邮》118期。双月刊,1993年共出6期。在出版《中华集邮》期间,还穿插出版了两期非杂志型的《广州集邮》,其编号为总123、总125期。这种现象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现将《中华集邮》各期出版时间及主要邮文简介如下: 

  1993年第1期,试刊号(代《广州集邮》118期),1993年1月。主要邮文:出席遵义会议都有谁;更新观念,正确看待邮票市场;邮市繁荣研究(一)。1993年第2期,(代《广州集邮》119期),1993年3月。主要邮文:邮市繁荣研究(二);中国邮票手绘封1993;树大中华集邮观,展望2000年。1993年第3期(代《广州集邮》120期),1993年5月。主要邮文:邮市繁荣研究(三);邮市、邮商与投机性;关于《困惑》的思考。1993年第4期(代《广州集邮》121期),1993年8月。主要邮文:邮市繁荣研究(四);我国邮市的倾向与矫正;传邮乎?赚钱乎?中国集邮向何处去。1993年第5期(代《广州集邮》122期),1993年10月。主要邮文:邮市繁荣研究(五);中国集邮向何处去(二)。以上1993年第1至第5期主编为南青山。1993年第6期(代《广州集邮》124期),1993年12月。主要邮文:邮市繁荣研究(六);香江旅邮(一)。自本期开始至1994年第4期主编为符纯孝。 

  1994年第1期(代《广州集邮》126期),1994年2月。主要邮文:中国珍邮,香港再现丰采;邮票副票面面再观。1994年第2期(代《广州集邮》127期),1994年4月。主要邮文:亚洲之光——记香港九四邮展;石川美国珍邮标卖创最高记录;我买到“纽约版二元中心倒印”的经过。1994年第3期(代《广州集邮》128期),1994年6月。主要邮文:《毛主席去安源》邮票发行的前前后后;我买到“纽约版二元中心倒印”的经过(续前期)。1994年第4期(代《广州集邮129期》),1994年7月,自本期起改为月刊。主要邮文:越南《TT》票的探讨;历尽沧桑的蟠龙邮票;沙鱼涌邮史秘录。1994年第5期(代《广州集邮》130期),总编南青山,1994年8月。主要邮文:沙鱼涌邮史秘录(续前期);《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邮票》与斯文赫定。1994年第6期(代《广州集邮》131期),总编南青山,1994年9月。主要邮文:沙鱼涌邮史秘录(续前期);拜年封的浪潮;《西北科学考查团纪念邮票》与斯文赫定(续前期);两张未发行的越南邮票小全张。1994年第7期(代《广州集邮》132期),自本期开始至1995年第11期,总编均为符纯孝。1994年10月。主要邮文:沙鱼涌邮史秘录(续前期);中国戏剧——国之瑰宝。1994年第8—9期(总第133、134期),从这期合刊开始已不再采用“代《广州集邮》”的编号,1994年12月。主要邮文:沙鱼涌邮史秘录(续前期);中国戏剧—国之瑰宝(续前期);集邮文献价值谈;漫谈“民营邮票”;鲜为人知的大陆邮票,留给集邮界难解之谜。 

  1995年第1期(总第135期),1995年1月。主要邮文:谈谈专题集邮与传统集邮的异同;世界各国(地区)生肖邮品大观。1995年第2期(总第136期),1995年2月。主要邮文:沙鱼涌邮史秘录—沙鱼涌邮局的始末;要重视集邮应用理论的研究;美国觅邮记;越南未发行的生肖邮票。1995年第3期(总第137期),1995年3月。主要邮文:沙鱼涌邮史秘录—沙鱼涌邮局结束以后的尾声;沙鱼涌的新伙伴(台何辉庆);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1995年4期(总第138期),1995年4月。主要邮文: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续前期);谈新中国首日实寄封的价值;抢救集邮文献;回忆集邮家周贻白教授。1995年第5期(总第139期),1995年5月。主要邮文:越南和它发行的生肖邮票;龙票史话;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英国的梅清邮票。1995年第6期(总第140期),1995年6月。主要邮文: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国际性邮票展览的大趋势;谈谈专题邮集的文字编写;记老集邮家钟韵玉先生。1995年第7期(总第141期),1995年7月。主要邮文: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走出集邮经济的误区;谈新中国新币值普票组外品(齿孔)中的罕品;一枕黄粱黄帝梦。1995年8—9期合刊(总第142、143期),1995年9月。主要邮文: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不丹和它发行的生肖邮票;“西北科教”销戳旧票简介;万寿漏蝙蝠变体之我见;为探邮史访沙涌;江西苏区创立赤色邮政时间之我见;专题集邮的乐趣。1995年第10期(总第144期),1995年10月。主要邮文:重温流逝的岁月——早期澳门明信片介绍;别具奇趣的英国凸雕女王头邮票;“暂作肆作”票与“暂作肆分”。1995年第11期(总第145期),1995年11月。主要邮文:未见经传的普2肆千元天安门邮票;谈谈费拉尔;邮票雕刻大师——斯拉尼亚;邮坛大老周鸡晨。1995年第12期(总第146期),自本期开始至1996年第4—5期合刊总编为周树楠。主要邮文:世界各地发行生肖猪票概述;巴斯德——世界人民的怀念。 

  1996年第1期(总第147期)。主要邮文:人民公社邮戳探讨;内蒙古邮件附加费趣谈。1996年第2期(№:148),1996年2月。主要邮文:新中国集邮文化特色的探讨;“文革”新邮报道的空白研究;书苑奇葩方寸里。1996年第3期,主要邮文:我国首任邮政总办——葛显礼;浅谈邮商;澳门,天朝之国富庶的大门——略谈澳门邮票发行及特色。1996年第4、5期合刊,主要邮文:金猴出世记;浅谈邮商(续)。1996年第6期,1996年6月,自本期开始直至第8期总编为符纯孝,顾问周树楠。主要邮文:国家邮政与民信局;新中国邮票面值顺序之研究;正本清源——关于解放区邮票的界定;以雕塑作图案的新中国邮票。1996年第7期,1996年7月。主要邮文:趣谈各国航空签条;使用最多的一种邮票规格;京城重访许彦博。1996年第8期(№:152),1996年8月。主要邮文:编号第8枚的红印花“小壹圆”邮票流传沿革考;新中国第一套“有问题”的纪念邮票;“天堂”劫邮案。 

  这里还要附加说一下《中华集邮》编号的一则小插曲。1995年第12期(总第146期)由周树楠担任总编以后,除了仍沿续原来的编号外,又冠以“跨世纪版新1期”,出版单位也改为香港东方文化中心《收藏天地》专刊编委会。在这一期的“敬告读友”栏还作了如下说明:如果说:原在广州出版的《中华集邮》是开创期,移师香港出版的《中华集邮》可说是成长期。现在,《中华集邮》跨世纪版应该是成熟期了,新的《中华集邮》,不但是跨越九七版,也是跨越本世纪而昂然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新版。可见当时羊城邮票社的经营正如日中天,而符总经理的雄心壮志更令邮界景仰。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跨世纪新版”的《中华集邮》只出了三期(总146、147、148)就划上了句号。半年以后,《中华集邮》出完1996年第8期,也从邮坛悄然离去。这是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事。 从1996年第3期(应为总149期)开始,就未加注总号,直到第8期又注明总152号,标来标去,不知道总152号是怎么来的。可见这一时期编辑工作是混乱无序的。 

  《中华集邮》1996年第8期是不是终刊号呢?我曾数次去信羊城邮票社询问,最终于1997年11月20收到该邮社工作人员王雄先生的回信,称《中华集邮》已于9月停刊。我对此问题总是有点不放心,后来又寄信给广州邮友李升平先生,请他就近查询。李先生是《中华集邮》的撰稿人,他亲自找了美编符拉了解,据说是《中华集邮》1996年第9期已编好,并送印刷厂印刷,但最后没有从印刷厂取回发行,这是事实。由此可见《中华集邮》的订刊事出仓猝,其中原因不得而知,望知情者补充。


作者:穆纬文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古钱币背后的历史:爱哭的男人钱眼儿里的刘备
下一篇:1955年《集邮》印量之谜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