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沙俄凭借武力,以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先后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等地区约2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他们在此移民开荒,修建村镇,驻扎军队,同时也开办了邮政。
在中俄边境地区当差的清朝官吏,或由于对沙俄的警惕,对其所据之地进行了观察研究,如曹廷杰;或由于工作上的接触,对沙俄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宋小濂。他们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或向中央政府呈报,供其制订相应的政策;或以备忘。其中有一些是关于俄国邮政的。
曹廷杰(1850-1926),字彝卿,湖北枝江人,历任吉林边务文案总理,呼兰木税总局总理,吉林知府,吉林劝业道等职。光绪十一年(1885)在他担任密探俄界情形委员,候选州判期间,“于四月二十七日入俄界,顺松花江至东北海口,复由海口溯流入黑河,至海兰泡地方,仍顺黑河返伯利,溯乌苏里江过兴凯湖,经红土崖旱道至海抵省,共在俄界一百二十九日”。据此,他于十月撰成《西伯利亚东偏纪要》,呈报朝廷。关于俄国的邮驿,他说:“查各处驿站,大站相距俄里二十六七里,小站相距俄里十四五里。唯红土岩(崖)至双城子,自双城子西南至彦楚河,东南至海参崴,自尼满河口以上由乌苏里江西沿至阿勒干处,各有驿路,宽平如砥,稍有凹凸,即遣俄兵修整,其顺黑龙江,乌苏里江下至松花江,以迄庙尔,顺铁线道可以步行,无大驿路,江沿俱设有站房。夏月,轮船通行,无人经管;冬月,由江心跑站爬犁,与陆路站车同。其站各有马数十匹,陆路有车及爬犁各四五具。江沿止有爬犁,无论华人、俄人,但取站车,站爬犁票,至站即送。驾以三马,奔驰如飞,每一日夜可行华里七百,每行一俄里一马给该国铜子三,曰特林克别克。特林谓三,克别克(今译戈比)谓铜子。每一铜子合中钱十二文,行旅便之”。(《曹廷杰集》)
宋小濂(同治初——1926),字铁梅,吉林人,附生出身,官至黑龙江都督。光绪中,在漠河(黄金)矿局“掌文牍”。在从齐齐哈尔赴漠河任途中及在矿局当差时,详细记载了沿路及俄国风俗,与俄交涉等相关事宜。关于俄国的邮驿,他说:“俄界沿江一带,数十里即置一驿,传递文报,彼族名博其拖(NOHTA的谐音,即邮票局)。”而俄邮局递文“夏用小轮船,冬用爬犁,最为捷速。……挨站递送,一日夜可行三四百里。虽脚价甚昂,而捷速无比,故人多用之。”那么,爬犁的形制如何呢?“上类船,然亦有带箱有船舱者。其底木,嵌以铁条,两旁附以木架,如鱼分水之翅,以防颠越。前则另加二杆,以驾马,故疾行如飞,绝乏颠翻损坏之虞也!如从漠河起程,“爬犁约五六日,轮船约二三日,即可抵瑷(珲),毫无延滞,较吾华各驿,尤为灵捷。”俄邮局的爬犁,“不惟传递文报,中俄往来人等尚可雇用”。(《北缴纪游》) 如宋小濂曾于光绪十五年十二月解金从矿至天津冶炼,便是“雇坐俄站爬犁”,六天即抵瑷珲。再往南走,便有大清的驿站伺候了。
以上述可以看出:
一、随着沙俄割占中国领土的一步步实现,其势力及影响已深入中国的边境地区。而邮政机构也随之而进,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的官、民发生了一定的联系。
二、在中俄边界俄国一方的邮驿较中国发达,且国人乐于接受其服务,尤其是坐船、坐爬犁。不过上述二人在记载爬犁的速度上差别不小,曹廷杰为“每一日夜可行华里七百”,宋小濂为“一日夜可行三百里”。不知孰是孰非。
作者: 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