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集邮文献与文献集邮收藏系列谈

[日期:2014-09-0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欣闻《集邮博览》杂志社准备创办“文献集邮联谊会”,这无疑是中国广大文献爱好者的福音,在我国,喜欢收集、整理和研究集邮文献的人很多,如果通过联谊会的形式,把他们组织起来,那么对于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好集邮文献这个课题是大有裨益的。 

  一、集邮应该重视对集邮文献的收集 

  过去,集邮者一般不太重视对集邮文献的收集,这与集邮者的集邮观念、邮识水平和经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不少人认为花钱买邮书邮刊倒不如再多买一、两套邮票或小型张。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失偏颇的,集邮文献是提高邮识的重要渠道,不少人在集邮经历中多年停滞不前或经常吃亏上当,基本上都是由于邮识浅陋所至。因此,重视对集邮文献的收集和研究是提高我们集邮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集邮的复苏与发展不过二十年左右,而集邮文献的收藏研究之风气还刚刚兴起,总体称是表现为,收藏广度有余,研究深度不足,即收藏的人数较多,但整体层次还有待于提高。而由《集邮博览》杂志社出面组建的“文献集邮联谊会”正提供这样一个契机,一个普及与提高并重的契机。 

  我是一位职业邮商,对经营集邮文献颇有一些体会。在我国,专行花大气力从事集邮文献经营的邮商目前还不多见。现在有不少集邮者也自办小刊,收购和出让集邮文献,一般均出于收文献养文献的目的,而且据说效率都不错。其实,从我的经营过程中发现,现在收集集邮文献正是大好时机。 

  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少集邮者均不重视集邮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当然在处理的时候也就随意性很大。一些上了岁数的集邮者经常把大量的邮书邮刊邮报卖了废品,流落到了旧货市场,其中不乏罕品珍品。比如我手头收藏的一些五、六十年代的邮书,邮刊大多数都是从北京的旧货市场上淘来的。 

  二是目前我国的集邮文献发展历程不长,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官方集邮文献收集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且别人不重视你先重视,别人不肯花钱你肯花钱,就比较容易地收集齐全。我的一位湖南邮友叫邓仲林,几年前为收集文革前全套《集邮》杂志多次来函,委托我代为寻觅,因为他已经有一部分,我的散本不足以供应他配齐,后来,他催得很勤且在价格上不太计较,结果很快就替他配齐了。配齐了一算帐,比直接购买大全套要合算得多。 

  三是目前我国经营集邮文献的单位和个人也越来越多,集邮者购买集邮文献的渠道也越来越宽。大的象《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山西《集邮报》等单位,长年都经营集邮文献,这是对普及文献集藏有帮助。但是官刊卖的大多数为“大路货”,而需要一些特殊的、旧的、珍罕的集邮文献则不得不求助于民刊,在民刊中,目前经营集邮文献的佼佼者有北京李国庆的《月坛邮刊》、《中国邮史研究》、江苏王建平的《集邮文献信息》、上海杜朝平的《集邮文献园地》等,在文献集邮爱好者中间流传甚广,影响力也很大。 

  总之,有关集邮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才刚刚兴起,花费很小,机遇很多,现在起步也不晚。希望全国广大的集邮文献爱好者通过“文献集邮联谊会”这个课题以邮会友、互通有无,成为知己。 

  二、目前收集集邮文献爱好者的现状 

  在全国数百万计的集邮爱好者中,专门或偏重于从事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的人数并不多,笔者经营集邮文献多年,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也不过千余人。正如我国著名的集邮文献收藏家刘肇宁所说,我国的集邮文献收藏与研究活动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人们对于邮识的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集邮者加入到收藏集邮文献的行列中来。关于这一点,笔者从日常的经营实践中已经深切体会到了。 

  笔者所结识的集邮文献爱好者当中,既有资深集邮家或邮学家,也有普通集邮爱好者,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厂矿工人、农民和个体工商户,他们都是出于对集邮文献这一特殊集邮门类的共同兴趣才走到一起来的。正如集邮者对传统集邮的研究深度一样,有些已经成名成家,在全国乃至世界级的邮展上获得高奖,文献集邮对于众多文献爱好者来说也同样有一个研究深度问题。 

  目前国内公认的集邮文献家如北京的刘肇宁、上海的刘广实、贵州的任尔勤等,都是属于第一梯队的。首先在于他们所收藏的集邮文献精品多,收藏历史价值高,且对所收藏的文献有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象江西南昌的吴法金先生,也是现在十分活跃的资深文献收藏者,他专门用重金求购解放前的原版邮刊、邮书、邮报等集邮文献和解放后的具有史料价值和研究深度的集邮文献,这些文献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是很难办到的。以上应该属于深入研究型。 

  集邮文献爱好者当中,属于第二梯队的应该属于提高型。这些爱好者一般喜欢贪“大”求“全”,但并不刻意追求珍品,对解放前的原版邮刊一般也无力问鼎。所谓贪“大”,是指收集范围广,从中央级、省市级到地县级,从正规出版物到非正式出版物,包括港、澳、台及海外出版的凡涉及华邮的集邮书报刊,都在他们的收藏和购买范围内;所谓求“全”,是指注意收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象收集JT票,要从T1集到T168,从J1集到J185,一样都不能少,集邮文献也一样。如收集《集邮》杂志,则从1955年1月创刊号开始,直到目前为止,将近400期,包括增刊在内,要统统收集齐全,仅此一项就需要花费5000元以上。他们一般经济条件也不算宽裕,但凡集邮文献所涉及到的各个门类均在他们的涉猎范围之中,日积月累,成绩斐然。目前象江苏的王建平、浙江的陈志昌、江西的徐刚、湖南的邓仲林都是比较活跃的第二梯队的积极分子,是文献爱好者中的中坚力量。 

  普及型的集邮文献爱好者一般喜欢先从比较容易收集的文献入手,如常见的集邮报刊、集邮书籍,特别是现阶段的、正在发行和流通的,对过期的、年代久远的集邮文献并不刻意去搜购。有些只对《集邮》、《中国集邮》、《中国集邮报》、《集邮博览》等有影响力的报刊作重点收集,书籍类则只收集一些诸如邮票目录、集邮大辞典、集邮史和邮票史方面的工具书。这一类型的文献爱好者人数众多,广布城乡,属于第三梯队,是文献爱好者队伍中的基石。 

  总之,集邮文献作为一门单独的集邮类别,目前对这一领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仍十分欠缺,这与文献爱好者的总体水平不高密切关联。集邮文献,无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种类繁多,分类复杂,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课题不胜枚举,一句话,收集和研究集邮文献,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三、收集集邮文献应有重点 

  集邮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是西风东渐的结果,解放以前,我国的总体集邮水平并不高,介绍集邮知识的书、刊、报种类也比较少,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刊物和书籍屈指可数,当时花一定的力气收集个大致齐备并非难事。但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集邮文献的种类越来越多,用“浩如烟海”一词形容也一点都不为过,以个人之能力要想收集齐全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就如同传统集邮,也要有所侧重,有的专集红印花邮票,有的专集大龙邮票,有的专集文字邮票和实寄封,有的专集一个阶段的邮政用品。收集集邮文献也是如此,或重点收集某一门类,如国内各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正规出版书籍,建国以来大约不超过2000种;或重点收集某一阶段的集邮文献,如文革以前的出版物。在时间上划出一条杠杠,收集起来有重点有努力的方向,也比较容易达到目标,比如我国文革以前的集邮文献包括书籍、杂志、一些非正式出版物甚至包括一些文章剪报,总数大约也只有200余种(件)。 

  在集邮书籍这一类中,一般分为正规出版物和非正规出版物。正规出版物中又分为大陆出版的图书、港澳台出版的图书和海外出版的有关华邮方面的图书,有些爱好者专门致力于收集这些通过正规渠道出版的,通俗地讲,就是有书号的书。但是在非正规出版物中也有不少精品值得我们收藏,这些邮书中有的有内部准印证,有的有内部资料登记证号,有的干脆什么都没有,这些通过民间、非公开渠道发行的邮书往往印量较少、收藏价值反而更大。在我的经营活动中,我发现一个特点,就是凡是偏重于介绍邮识的书籍都比较畅销,摆花架子、大部头、码洋动辄上百元的都不好卖,有无书号倒是没有人去计较。比如最近我弄到以下几本书,如《清代邮史选趣》(新加坡 蔡琦心编著)、《大龙邮票版模特征专述》(法国 留伯仙编著)等,虽然标价均在百元以上,但仍然需求甚殷,供不应求。我结识的不少爱好者就是有重点地收集邮识、邮史方面的专著,一般的邮书不要,这也是一个方向。 

  有些爱好者专门收集国内外的邮品拍卖目录,偏重于收集大陆的拍卖目录,港澳台和海外的华邮拍品目录也在收集之列。国内的拍卖目录主要以嘉德的和中邮大地的为主,这些拍目印制十分精美,其中珍品林立,即使不能拥有实物,能够拥有一份详细的图片资料也是一件赏心阅目的事。除了嘉德和中邮大地之外,太平洋(现已退出邮品拍卖)和上海拍卖行的拍目也比较受欢迎。当然,我国台湾目前较为活跃的几家邮票公司如蟠龙、亚太、远东、中兴、东南等的拍目在国内也十分受欢迎,香港一些集邮公司如鉴珍的拍目,特别是一些在香港举办拍卖会的有关华邮的拍目也很有收藏价值。最近我用高价从别人手中购进一套2001年11月在香港举办拍卖会的SPINK拍品目录,内容包括古庄昭夫的区票集和水原明窗的德国客邮邮集等,印制十分精美,物有所值。 

  有些爱好者专门收集邮票目录,如人民邮电出版社各年出版的彩色邮票目录,还有中国集邮总公司及其前身、北京邮票公司和其他出版社出版的邮票目录,以及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出版发行的关于华邮的邮票目录均在收集之列。细细品味各个时期、各个地区以及各种版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也是一件十分有趣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事情。 

  有些爱好者则专门收集各省、市集邮协会会刊,其间办办停停,刊改报,报改刊,一会儿创刊,一会儿复刊,收集齐全也决非易事,自有一番乐趣。有些爱好者专门收集各省市集邮协会的集邮文选或论文集,有些爱好者专攻有关清代邮史的专著,有些爱好者则专门收集有关区票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有些爱好者则对民间邮刊特别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刊物有偏爱。总之,根据自身的条件,主要是针对自己的经济能力、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重点收集的门类,这是可取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术业有专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苦心孤诣久了,自然会有特别的心得体会,才会取得成果,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抓来抓去容易抓瞎。


作者:  李国庆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华表趣谈
下一篇:简谈新中国停售停用邮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