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要加强对古典邮票的著述与研究

[日期:2014-09-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最近不知怎么,开始对中国的古典邮票如大小龙、红印花及慈寿邮票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想找几本书看看,才发现内地没有几本可以参考的图书,特别是专门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目前的现状是,国内大多数集邮文献都在走普及的路子,而且已经走了好几十年了,好象还想继续普及下去,集邮文献出版的总体感觉是,图录多,专著少,“外科”多,“内科”少,普及多,提高少,小裁缝多,大工匠少,拼凑之作经常出没,阅之如同嚼蜡。 

  孙君毅先生的《清代邮戳志》,一本小书,当年定价不过2.20元,出版时间距今不过18年,现在在文献市场上索价100元也常常买不到。这本小书在海外集邮界,至今也深具影响力。而类似这样的小书,似乎太少了,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难得一见。现在不少著书者哀叹出书难,书难销,但是真正的好书是不会没有市场的。 有人搞普及,就应该有人搞提高,不能一窝蜂地都去搞普及,时间长了,人家还以为你泱泱大国上千万集邮爱好者的水平就是这样。我们既要会烧茶叶蛋,也要会造原子弹。之所以搞提高的特别是搞古典邮票研究的人少,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畏难情绪,因为越往高处去,对手和听众都在大幅减少,所谓高处不胜寒;二是国内古典邮票实物占据严重不足,重头戏全在海外,其中原因复杂,导致研究会有空谈之嫌。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大小龙、红印花和慈寿邮票的专著,几乎全是由港台和海外华邮专家执笔,内地至今仍几乎是空白。 

  如何改变现状,欢迎大家参与讨论,本刊将择机发表高见。

作者: 李国庆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台湾邮票《寒食帖》轶事
下一篇:设计前卫的教师节邮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