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惊叹《邮讯》复印本

[日期:2014-09-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春节前,收到李国庆邮票社寄来的一包颇为沉重的书,打开一看,除了几本犹含墨香的《中国邮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还有一本精装的16开《邮讯》杂志,250克铜版纸枣红封面,托出银色的楷书“邮讯”二字,令人眼睛为之一亮,这就是李国庆复印的我国著名“邮王”周今觉主编的四大邮刊之一的复印本。 

  我在武钢工作30多年,亲自复印或接触过无数的复印书刊,却很少见到复印、装订得如此精良的复印本。字迹清晰、墨色均匀、正反面页码全部对应,不亚于正规出版物。从原物提供者刘肇宁先生的前言可知,此复印件系采用1936年3月-1947年7月共计17期《邮讯》原件克隆,但考虑到阅读与排版,特将字体放大15%,克服了以往的竖牌繁体字难读的问题,看起来非常舒服。加上所用复印纸洁白厚实,经过高科技处理,我相信复印本的效果已经远远超过其“母体”,其本身也成为一件工艺收藏品了。 

  大陆复印老邮刊,首先发端于河南郑州程兵集邮小组,从1987年到2002年,5年间已复印1949年前的老邮刊28种,堪称为集邮界学术研究完成了一件巨大的奠基工程。限于当时设备条件,老邮刊发黄导致字迹漫漶,又加上拘泥于原刊原大,复印本难免不尽人意。如今,李国庆将复印老邮刊的接力棒义不容辞地接了过来,用精装加激光照排(前言、封面、导语)的综合技术手段继续下去,喜好集邮文献的我为此感到由衷的欣喜,并对李国庆的这种敬业、认真精神表示敬佩。 

  据我所知,类似《邮讯》这类老邮刊,除台湾较全,大陆邮人拥有成套的,实属凤毛麟角。当年,程兵为复印一套《金竹邮刊》,几乎在国内踏破铁鞋。如今,由于成本高、不赚钱,复印的老邮刊数量不敢太多。这本《邮讯》,印量只有200本,其实,海内外需求老文献者,何止200人?也许,有人会用这本“高清晰度”的克隆本再去克隆,那也还是李国庆的创意功劳。 

  我认为,由于年代久远,世事人非,仅仅只有刘肇宁先生简短的说明,远远不够,如能像出版社推出某种海内孤本前面附上长篇介绍,约请有关邮史专家撰写较详细的研究文章附入(不一定作定论,至少要让读者知晓主编周今觉先生的生平,编刊背景),则这种版本的复印本就更有学术价值,且内含“著作权”和“版权”,在发现有新的克隆本时,打官司胜算率就高得多。 

  期待着李国庆邮票社更多更好的复印老邮刊!


作者:  吴荣先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集邮》创刊号的伪品来源
下一篇:解读《广州邮刊》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