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集邮》创刊号的伪品来源

[日期:2014-09-08] 来源:  作者: [字体: ]

  《集邮》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由于年代久远,中间又经历了“文革”动乱,因此创刊号的存世量很少,成为集邮文献爱好者和创刊号收集者的重点搜求对象,一本中上品相的创刊号市场价约在300元至500元左右,完美品相者重金难求。 

  大约在2001年下半年,一天,四川的一位集邮者给笔者打来电话,说最近刚从山东省求购来一本《集邮》创刊号,价格仅180元,但是总体感觉不对,希望我代为鉴定一下真伪。当时我就凭直觉认为是伪品,但是神使鬼差,我借口太忙没有答应他的要求,原因或许在于:我在售品目录上的售价为500元/册,而他嫌贵未买,却去买了别人的便宜货,也给他一个教训吧。直至今日,我仍对我的私自一闪念而深深自责。 

  事情总是这样凑巧,这骗子找上门来,直往我枪口上撞。去年年底,我接到山东来的一封信,说有《集邮》的创刊号要出手,问我多少钱收,我说200元没问题。不久他即寄来一本“创刊号”,我一看,鼻子差点没气歪了,分明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品,笨得连大边都没有裁掉,整整比真品大了一号。 

  我当即给他本人打去电话,指出这是伪品,并问他上次四川的那一本是否也是他卖出的,他承认此事。我告诫他,必须把那一本追回并赔偿损失,他连声称是。我心想,此人也办了一刊,叫《沂蒙收藏》,按理没有这个胆子再去行骗,因此没有再去深究。当时据他本人的说法,是在北京的旧货市场上以50元每本的价格买了十几本,可是我在北京的旧货市场上则从未发现有此类伪品出没,询问一些市场上的熟人也都表示从未听说过,看来是他自制。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前几天,大约2002年11月下旬,我的一位深圳老客户林某直接把一本《集邮》创刊号寄来我处,要求鉴定真伪,我打开一看,不还是山东的那一批嘛,比当时寄给我的那一本小一号,可见四周裁了边,与真品尺寸差不多。说明当时我告诉山东这位仁兄说尺寸太大,他又多了一个心眼,卖出之前又动了手脚。我当即给我的客户林某回信,说尽管你来信未说从何而来,但是我可以断定是山东的某某所寄。不久,林某回信说正是此人,并附寄一本最新的《沂蒙收藏》杂志,一看已出到总第5期了。 

  据林某来信称,他看到一个叫张洪友的广告说有《集邮》创刊号出让,让价150元,去信不久即收到一本《沂蒙收藏》,上有张洪友的广告,通信地址竟与《沂蒙收藏》杂志的通信地址同为一处。林某称,寄去7版“昭陵六骏”大版后不久,收到对方寄来的“创刊号”,拆开包装便闻到一股烟熏味,觉得不对头,便寄给了我。对方在附信的未尾特意叮嘱林某还有一本,若要交换,请从速。林某心想,看到这本“创刊号”,哪敢再换。 从以上事实中可以发现,集邮文献市场上也并不太平,个别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小人还是想浑水摸鱼,当然利用的则是一些不辨真伪、只图便宜的文献爱好者的侥幸心理。笔者在此也不想再点这位山东某主编的大名,但是希望他就此收手,另外也希望通过他们购买《集邮》杂志创刊号的集邮者要勇于站出来,检举揭发他们的丑陋面目。


作者: 紫木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关于《鼓楼邮刊》的又一点补充
下一篇:惊叹《邮讯》复印本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