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寒云日记》散考

[日期:2014-09-07] 来源:  作者: [字体: ]

  前言 

  《寒云日记》(丙寅、丁卯两年的日记)中有关于集邮的人和事,已先后为《新光邮票杂志》及《集邮博览》杂志摘登过。然而有关《寒云日记》的下落及其影印者,以及为影印本撰写序言者的情况,往日的邮界似未作过介绍。故而笔者特草此短文,以供对《寒云日记》有兴趣的邮研者参考。 

  据《寒云日记》序言云:“项城袁君寒云,尝手书日记若干卷,自甲子(抄者注:“甲子”指1924年)迄庚午(抄者注:“庚午”指1930年)凡七年,年各一册,大抵叙友朋游宴之迹,而于所嗜事物,如图书货币(抄者注:尚有邮票、金石、书画等),亦间有记述。寒云既谢世(抄者注:袁寒云逝于1934年),甲子、乙丑两册,置张汉卿(抄者注:“张汉卿”即张学良)将军所,沈变佚去,丙寅、丁卯(抄者注:“丙寅”即1926年,“丁卯”即1927年)两册辗转为刘少岩先生所得,余(抄者注:“余”指其余几册日记)不能详也。人情每见所好,过眼即置之,独少岩侠豪异众,出多金藏其手迹,复不靳重值影印,使留真而广流传,用心之笃,可谓难矣。余(抄者注:“余”指书写《寒云日记》的序言者)伤寒云之逝,而喜其手泽得长存人间,少岩风义,未可及也。” 但是上海名士、袁寒云的集藏友钱芥尘则纠正说:七册《寒云日记》中有四册书写精雅工整,另三册则以行草书就。张学良取其工整者二册收藏,钱芥尘则取另二册工整者收而藏之。张学良收藏的二册并非在沈阳事变中佚去,而是在张学良携往香港后于香港沦陷时失却;而钱芥尘所藏二册后以五百金之价让给了刘少岩,刘少岩遂以三百之金影印了五百部,并请陈甘簃作序,一并传世。 

  从影印的二本《寒云日记》来看,其中保存了大量上海早期的集邮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出资影印《寒云日记》的刘少岩的确功不可没。 

  刘少岩身前并不认识袁寒云,只是在读了袁寒云的文章、并为袁文中的“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的诗句而感沛,故而自愿出资影印袁寒云仅剩的两本日记遗作。刘少岩,浙江嘉兴人,名秉义,上海圣约翰大学文学学士,后在汉口创设既济水电公司,经营较为成功,曾做过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顾问。刘少岩的父亲是当年上海著名的木材商。抗战爆发后刘少岩在沪上闭户不出,做起了“寓公”。1944年刘少岩逝世。 为《寒云日记》影印本撰写序言的是陈灨一(1892年——1953年),字甘簃,号颍川生,别署睇向斋主、旁观客、淡所欲、淡斋主人等等,江西新城(黎川)人。青年时他在天津为各大报纸撰写政论文章,因张学良赏识其文,1925年被张罗致于少帅幕府,参与机要。1932年陈赴沪创办《青鹤》半月刊,该刊专载文史名家之作,尤重名家未刊稿本。《青鹤》当时在上海滩影响较大。抗战时陈灨一隐居北平教书,1948年举家迁居台湾。晚境潦倒,但心系大陆,病终台北。1998年大陆出版了其身前的文章集,名曰《甘簃随笔》。


作者: 陈春雨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不辞而别的《邮声》
下一篇:关于《鼓楼邮刊》的又一点补充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