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拍卖没付款的石涛画作《高呼与可》如何又被故宫收藏?

[日期:2014-04-23] 来源:  作者: [字体: ]

应《艺术财经》杂志连载拍卖史话之邀而作,刊载于2014年第3期。

1994年,一位来自天津的老太太拿着一张石涛的《高呼与可》手卷来到中国嘉德。嘉德的专家看过后觉得东西不错,给画估了50万元,谁知老太太一听嫌价格低,把画卷起来就走了。

没想到第二年老太太又来了,这时候嘉德的工作人员想起去年的事,就帮她估高了些价钱,热情鼓励老太太留下了这件作品。

嘉德公司的工作人员还给老太太起了个绰号,叫“天津大姑”,公司内部一说这个代号大家就知道来的是谁了。这位“天津大姑”是原民国大总统冯国璋的外孙女,她的公公是胡若愚,是张学良的把兄弟,从前当过北京市副市长、青岛市市长,西安事变后他就赋闲在家了。他们家也算一个收藏世家了。

石涛是明末清初中国画坛“四僧”之一。他本是明靖江王后裔,明朝覆灭以后削发为僧到处流浪,游历群山大川,慢慢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高呼与可》石涛画的墨竹图卷,是他的精品之一,画高40.2厘米,长518厘米,属于高头长卷,而且品相保存完好。“与可”是北宋画竹子最好的文人画家文同的字,成语“胸有成竹”就是从他画竹而来的。他喜欢竹子,在家周围种了很多竹子,不管遇到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他都能细致入微地观察竹子,所以他画的竹子最有生气,其飘逸洒脱之意境表达了文人墨客的一种情怀和理想。石涛作画后借用此意在卷首自题为《高呼与可》,以绘画对话古人,通过画竹对话与可。 

这张《高呼与可》手卷在“文革”抄家时曾经被抄到天津博物馆保管,文革后落实政策才被返还“天津大姑”家。

1987年,“天津大姑”家人曾拿这幅画请著名古代书画鉴定家徐邦达看过,据说当时的开价是三万美金,当时这是一笔大钱了,让人望而生畏,因此没能卖出去。

1995年,《高呼与可》终于出现在了中国嘉德的秋季拍卖会上。徐邦达听说此事非常激动,当即说道:“《高呼与可》是石涛作品中既精又少的作品之一,非常难得,属于文物中的一级品。”

徐老一心想让故宫买下,但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结果被一位收藏家在拍卖场以落槌价430万元买到。后来这位藏家资金周转不开付不了款的消息被徐邦达听说,徐老又打起了让故宫买的念头。他始终认为“最好的字画就应该在故宫”。

恰巧那段时间,徐夫人滕芳女士正好有事要见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她想让徐老陪同她一道去,徐老说自己没有什么事,就不去了,但希望滕芳跟李主席谈谈购买《高呼与可》的重要意义。

滕芳深知徐老向来把国事看得比家事重,就故意开玩笑说:“我不谈这事。第一,我不是故宫人;第二,我不是徐邦达,不懂书画鉴定。要谈,你明天同我一起去谈。”徐老当时默不作声睡觉去了。

躺在床上的徐老,却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于是半夜起身对滕芳说,“我睡不着,我想明天还是和你一起去,你帮我一起说,能给故宫做件好事,我谢谢你了。”

第二天老两口见到了李主席,徐老进门就谈购买《高呼与可》的事,他说:“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困难得多,但仍拨出巨款将‘三希堂’珍藏的三部稀世字帖中的两部买了回来,现在国家有些钱了,应该多买些国宝级的文物”。

李瑞环听了《高呼与可》的事后很痛快地就答应帮忙解决,并想了三个办法:一是让故宫买;如果故宫没钱,就向国家请款,由国家出面买;再不行,他就准备动员全国政协里有实力的委员买,买下后再捐给故宫。李主席对徐邦达说:“您放心吧,我会尽力而为!”

徐邦达闻听此话,真是别提多高兴了!连李主席本来要留他们夫妻吃饭的事也不顾了,急忙告辞出门。一出门,徐老兴奋地对夫人说:“走,到昆仑饭店上海茶馆吃包子去!”滕芳嗔怪道:“这应该由故宫请客的吧!”

没想到李主席工作起来雷厉风行,在他们正吃饭的时候,李主席的电话就已经打了出去。等他们回家后,马上接到了国家文物局的电话,说李主席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同意由国家拨款买下这幅画。

徐邦达为此兴奋了很多天。 

没有多久,北京故宫博物院就与付不起款的藏家以及嘉德公司谈好了,将这幅旷世杰作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回入藏了故宫。

来源:新浪收藏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书画交易中的那些潜规则
下一篇:紫砂壶收藏应首选名家亲手制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