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2013:文化园区那些事儿

[日期:2013-12-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3年12月29日     中国文化报  

即将被部分拆除的红专厂即将被部分拆除的红专厂列入拆除范围内的红四方旧址中的生产设备列入拆除范围内的红四方旧址中的生产设备二房东事件乱象中798艺术区内的新绎空间二房东事件乱象中798艺术区内的新绎空间

  □□本报记者 孔德 裴秋菊 黄辉

  编者按:今年,全国各地的文化园区建设热情依然不减,而以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为名,行“圈地工程”、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现象仍然存在。园区的产业链不完整、二房东乱象也时有发生。虽有曲折、有阻碍,但文化园区前进的脚步不曾停下。

  年末,文化地产版面梳理了今年发生的文化地产领域三大热点事件:“广州红专厂将拆”“红四方去留成疑”“北京798画廊遭遇打砸事件”,为读者讲述其最新动向,共同回顾这一年我们所关注的文化地产,不仅是对记忆的整理,更是对未来前景的一次展望。

  “部分拆除”能否双赢?

  4月,“广州红专厂将拆”的微博消息一出,立刻被转发2000余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这座广州的文艺地标、经过3年打造完成的“广州798”,因为要建设金融中心,而面临被夷为平地的局面。

  红专厂的前身是中苏合资的广州罐头厂,其苏联风格随处可见。在拆除消息传出时,园区内商户普遍对前景不看好,并为即将承受的损失而担忧。广州市民为了留住将要消失的历史记忆,纷纷来到园区拍照留念。

  红专厂可以说是广州文化创意中心的“代名词”,而国际金融城的建设又可看做是广州作为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未来的大势所趋。据悉,广州国际金融城总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红专厂就位于金融城二期规划范围的核心西区。

  今年下半年,各种展览、演出活动仍在红专厂热闹上演,有的艺术家把本要在别处举办的展览也搬到了红专厂,表达希望保留红专厂的意愿,与市民、学者一起,“齐撑”红专厂。

  其实,面临同样问题的不只是红专厂,位于广州海珠区TIT纺织服装创意园(以下简称“TIT”)也命运堪忧,TIT与广州即将兴建的文化“四大馆”(广州博物馆新馆、广州美术馆、广州科技馆、广州文化馆)选址有所冲突,或将面临与红专厂同样被拆迁的命运。

  12月6日,在广州市规划局天河分局举办的规划宣传咨询服务日活动上,该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广州国际金融城二期规划初步方案最快将于12月底出炉,备受关注的红专厂去留问题将有最终定论。在初步方案中,红专厂或部分保留、部分拆除。拆除的部分将变身公共绿地、公建配套,另外,还有可能建一座少年宫。但对于具体哪一片保留,哪一片拆除,目前并未透露。

  广州市副市长王东表示:“对于红专厂也没有说一定要拆,我们力求在规划编制中,将已形成一定氛围的文化创意区保留,同时也能尽量发挥这一区域的土地价值,力求做到双赢。”

  对于TIT,王东则透露,政府也想留住它,并规定不允许设围墙,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出。王东说:“TIT创意产业园会尽量地保留代表性部分,但不能保证全部留下来。”

  记者观察

  红专厂保留了厂区的一砖一瓦,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的历史,而创意元素的渗透,让沉睡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向人们展示着时代的烙印,述说一段段美妙的故事。红专厂可算是羊城为数不多的成功改造,这种改造恰恰将普通工人的生活保存了下来,呈现给后人。

  本是政府的储备用地,在闲置过程中,自然生长出了文化温情,真要履行拆除约定时,又难以割舍。不少人质疑,北京有798艺术区,广州为何不能容下一个红专厂?其实,北京798艺术区的区位和红专厂在广州的区位条件不能等同来考虑。城市发展是由一个大网络决定的,从红专厂将拆引发的社会话题,我们能看到广州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广州市政府对平衡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做出的努力。

  要保留“历史记忆”,早有专家表示“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是完全保护,而是传承和创新的融合。”金融城二期要求强调岭南特色与时代气息相结合的城市风貌。在历史文化保护上,“保护与延续城市印记”。但是,如果未来城市发展还拘泥在现有的范围内,在城市规划中,没有融入更多智慧。将来,也许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红专厂”重蹈覆辙。

  专家点评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周云表示,红专厂引发热论的背后,体现出的是民间对于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心,或许正是逐步意识到红专厂的意义,对于广州市民保留红专厂的诉求,有关部门给予了积极回应。应该说,比起以前全部拆除的方案,此次方案变成了部分拆除,同时增加了建设公共绿地以及少年宫的方案。较之前的过度注重商业利益,还是更多地考虑了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这值得肯定。

  但鉴于信息的不充分,无法判定公共绿地、少年宫以及红专厂创意园区哪个更符合公共利益,或者三者共存才更符合公共利益。因此,我们期待更为充分的信息公开:红专厂部分拆除的依据是什么?对于部分拆除造成的损失,尤其是红专厂品牌的损失有没有进行评估?对于广州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造成的损失有没有进行评估?如果造成了损失,有没有弥补方案?这些都是部分拆除背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化遗产去留之问

  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四方”)旧址曾有一段光辉历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现代化的推进,红四方旧址及其设备面临着拆迁或变卖。当时,围绕红四方旧址究竟是开发成商业地产,还是保留原有的工业遗存,挖掘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建造成文化中心的议题曾在当地引发了一场讨论,而更多的人倾向于合理保护和利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具有深厚文化内涵、设备保存完好的红四方旧址,红四方曾做出了许多努力,甚至出台了《工业文化博览中心概念性方案设计》:在部分保留和改造现存建筑物的前提下,重组红四方厂区用地功能,保留工业遗产的价值,意在使红四方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在红四方旧址建立合肥市第一座工业文化博览中心的建议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尽管如此,但为了配合政府规划,红四方旧址终究还是没能摆脱被拆除的命运。随着红四方资产拆除残余价值转让合同的签订,确定由山东显通安装有限公司、武汉爆破有限公司联合体接手拆除工作。今年7月,山东省显通安装有限公司和武汉爆破有限公司开始按环保要求进行拆除。据悉,除厂办大楼、四方宾馆、四方休闲中心外,祁门路12号红四方旧址的设备、建筑物等都在拆除范围之列。拆除工程要求撤除并移走包括地下的所有设备、管道、建筑物、电气仪表等;地面平整到自然标高;包括建筑垃圾等所有垃圾清除完毕。相关人士透露,目前,整个生产区域已拆除殆尽。

  虽然红四方旧址建立的工业文化博览中心的规划曾得到社会各界支持,但最终,拆除还是成为这座拥有红色记忆厂房的归途,而其所承载着的小氮肥行业仅存的一点记忆已一去不复返,这多少会让为此项目付出努力的人们感到惋惜。

  记者观察

  伴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工业文化遗产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亡,代之而起的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烟消尘散后,留下的是伤痕累累的城市记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也成为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工业文化遗产虽不太具有“赏玩性”,但其见证了人类社会衍生的生活场景,同样具有“文物”特质,一个成熟的民族必须正确地面对民族发展中的每一个文化片断。对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合理利用必须给予足够重视,要充分认识保护与利用工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借鉴先进经验,创新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模式与方法,如广州水泥厂等场所开展工业遗产旅游,建立工业遗产博物馆,唤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这促进了工业旅游发展,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无绝对的对立性。在保护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再利用,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遗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经济价值。

  还原记忆需要眼光、胆识和勇气。如果错失保护良机,损失将无法弥补。随着科技进步和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完成历史使命的工业设施退出历史舞台,工业文化遗产的产生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其保护任务刻不容缓。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表示,工业文化遗产对城市历史、文化、居民情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也不容忽视。城市的文化历史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在拆迁或者重新规划中,有些城市既没有真正建设起新的文化,也没有把历史上一些比较有文化内涵或者文化符号的东西保存下来。在城市规划中,有一项应该是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重点项目,甚至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应有专项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规划,让城市具有更多的个性。每个时代都有时代的记忆和留恋,而其外在表现无外乎文学、艺术和建筑形态。这是一个时代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代人及其后人传承创新的基础,尤其是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和历史贡献的老建筑,更衬托出后人对前人的追忆。

  画廊再次离别798

  近期,几经折腾的物业与二房东事件表面看似已趋于平静,但实际却依然暗流汹涌。最近,物业与二房东矛盾再次升级,而牵连此次事件的画廊也被迫离开。

  据Hi小店负责人伍劲介绍,在玉兰堂和Hi小店重新开张不久,二房东就不定期地上门骚扰,甚至公开抢夺画廊中的作品,“实在经不住折腾,已经搬走了”,伍劲表达了对于长期未解决这一纠纷的无奈和失望。现在,Hi小店、玉兰堂以及临近的亚洲艺术中心大门紧闭,张贴着闭馆告示,玉兰堂里仍有部分画作未搬走。对于事态的发展,陷入物业管理和二房东纠纷中的单个画廊很无奈,“现在也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画廊已计划撤了,不用这个场地”。伍劲介绍,画廊原本计划的展览,也在其他没有牵涉此次事件的画廊中完成。

  而对于此前相对安稳的另一家涉及该纠纷的亚洲艺术中心,也在最近受到滋扰。12月3日,二房东带领不明身份人员及两辆厢式货车,进入798艺术区内亚洲艺术中心,带走画廊内画作,亚洲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迅速报警,并通知798艺术区相关负责人。装有亚洲艺术中心画作的厢式货车不顾阻拦,撞伤798物业管理保安后离去;同时第二辆厢式货车停至亚洲艺术中心门口意欲继续将亚洲艺术中心的作品装车抢走,被物业安保人员用电瓶车等截停扣在现场;警察到达现场了解情况,将第二辆货柜车司机与亚洲艺术中心现场负责人带至派出所。当日亚洲艺术中心遭抢名贵画作多达14幅。

  798七星物业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亚洲艺术中心被抢画作仍然扣留在二房东处,七星物业曾经通知警方介入,由于涉及的是租赁合同纠纷问题,警方表示无法插手,而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一纠纷的进展也非常缓慢。

  此外,12月初开始,北京画家村宋庄开始了“小产权房”拆除行动:12月3日,宋庄艺术东区占地1万平方米的4栋收藏馆,被镇政府强拆成为一片废墟;12月14日,今年11月底落成的宋庄艺术商业中心最南边的一栋楼被自行拆除,该楼造价8000万元;刚落成的赏石苑小区也被自行拆除……目前拆除仍在继续。

  记者观察

  798艺术区物业与二房东的纠纷,最终导致画廊的关闭和撤离,的确出于记者意料之外。从2012年开始,798艺术区的优质画廊就不断撤离,艺术区的主体力量正在不断削弱,798艺术区管理层如何挽留住这些艺术区的生命线,恐怕是当务之急。

  作为各地文化产业规划中的特色,艺术区往往兼具文化性和商业性,在政府与商业资本对艺术区不断加大产业投入的同时,社会对该区域文化产出的需求也不断增大。随着艺术区的名声显赫,围绕着艺术区发展的租金上涨、利益纠纷等问题也随之加剧,在对文化产业急功近利的开发过程中,艺术家和画廊显示出对抗经济利益的无力和无助,也成为最大的受害者。这种矛盾似乎已成为所有艺术区发展的固定模式。

  一直以来,艺术区的发展在文化定位的纯粹性与兼顾经济效益的矛盾中纠结。如何解决好文化定位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艺术区持续发展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艺术区的发展剥离艺术和文化,商业还有可能繁荣吗?

  艺术区的兴起和繁盛得益于艺术家和画廊,但画廊和艺术家却成为为艺术区带来利润之后的牺牲品,这已成为艺术区发展的一个模式和宿命,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的当下,艺术园区仍旧不断涌现,如何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留住艺术区的根源和命脉,恐怕是所有艺术产业园区获得长远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点评

  被业内称为“宋庄艺术区总策划师”的艺术批评家、策展人杨卫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艺术区发展的问题与困惑,首先要从政府层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连续性的政策和计划。当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只是抽象概念,主要依靠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具体落实,同其他工程和规划一样,领导人意见对项目的落实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艺术区亦是如此,朝令夕改是艺术区无以为继的主要原因。

  再者,艺术区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时间的培育,当地政府应设计出长期扶持的公共性部分,分担民营资本的风险,因为艺术区的发展本身就兼具公共性,也是间接宣传城市品牌。

  此外,由于艺术区与地产的关系过于密切,艺术家和艺术区能将一个地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烘托起来,而后,艺术往往又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工作室的产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也是艺术区“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产生的根本原因,艺术家成为没有产权的游民,也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对于艺术区的管理者而言,在操作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如何将艺术家资源长远地留下来。从目前发展起来的艺术区而言,一些地方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成都的蓝顶艺术区和最新建成的长沙后湖艺术区,政府完全将其规划为艺术区,开发商是有产权的,艺术家工作室虽没有产权,但他们是和具有产权和法律效应的管理层签订合同,具有法律上的保障、严格的合约和清晰的管理层,他们的权益也相应得到法律的保障。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2013年十大收藏事件
下一篇:盘点2013那些不可貌相的藏品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