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4日 新民晚报
徐子林
现在的中国,能触动人们神经的,莫过于钱字,凡事和钱挂上钩,只要达到一定数量,总能引起众人一片唏嘘!
日前,香港苏富比2013秋拍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会上,曾梵志创作于2001年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元港币(含佣金)的天价,刷新亚洲当代艺术品的交易纪录。此价一出,顿时激起业界一片沸腾,各种质疑的、亢奋的、忧虑的声音和观点层出不穷。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普遍处于价格低谷时,对当代艺术品的天价交易记录需要冷静对待和分析。
火爆下的惨淡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只有短短的30年历史,相对于国际当代艺术而言,中国当代艺术无疑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样,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收藏家的成熟度等无不如此。无论是一级市场中的画廊还是二级市场中的拍卖公司,中国目前都尚未有能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品牌企业。前几年中国之所以能在艺术品拍卖总额中位居世界前三名,其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艺术品交易总额中包含大量的古董字画;其次在数据统计时仅以落槌价为准,而忽略了其中含有大量并未实际交割的虚假拍卖(据统计,拍卖价1000万以上书画作品,超过48.2%没有最终付款)。所以从实际状况上看待中国艺术品市场,即使媒体每次都鼓吹艺术市场有多火爆,然而实际情况却依然是惨淡经营。
中国艺术品行业的从业人员此时更加需要保持诚信和严谨的态度来服务于藏家,不要为短期的、眼前的小利所动,即使很多时候小利并不小。但它对中国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伤害却像毒药一样,将会埋下祸根,贻害数年。
中国艺术界面对世界艺术之林时,通常处于两个极端的状态,一种是盲目自信,一厢情愿地坚持“东方不败”的民粹信念,食古不化地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其二是极度自卑,认为中国艺术完全不值得一提……实际上,在短短30年的进程中,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慢慢地接近、理解并融入国际当代艺术的学术逻辑中,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当然,杰出者甚少,更没有产生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大师”。
缺失参与孵化
所以,在这样一个现实面前,一件过亿的当代艺术品,显然充满了大量的泡沫。但是,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却需要一剂强心针,这符合多个利益方的“需要”。首先,西方各国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充满期待,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饥渴性”市场,完全可以向这个市场投放大量的高价艺术品(包括古董、文物回流,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倾销,中国本土艺术家作品价格拔高等)。而这些重要作品的持有人,无一不是西方机构和个人。其二,中国土豪收藏家,即所谓的收藏“新贵们”鲜有完整的艺术素养,更不会从艺术品一级市场(画廊)去采购艺术品,因为他们缺乏起码的艺术判断力(他们的判断力依赖于外界的道听途说)。这些土豪收藏家只会从二级市场(拍卖会)砸钱购买,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是他们的普遍心理。所以只要出现天价交易,就能激发土豪们的狂热激情。
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到被收藏,在时间上通常有一个特定阶段:就是艺术家的学术探索和社会认知的磨合期。而这个时间阶段则主要由一级市场(画廊)在主导,而成熟的收藏家则会在一级市场阶段时,介入到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这个磨合期通常会持续8-10年,有的甚至更长。在一级市场中,藏家对待艺术更显纯粹,大家讨论的是艺术的本体,并积极参与到艺术家的成长全过程中,这对收藏家而言是无比欢乐的。因为要共同度过漫长的孵化期,所以艺术家和收藏家都会相处成很好的朋友关系,彼此了解,相互热爱。
众多的海外收藏家、富有阶层有着这样的优良艺术传统,所以他们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在中国当代艺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支持并收藏了中国的当代艺术。同样,中国当代艺术给这些最初的支持者的回报当然是最丰厚的。比如这次落槌价1.8亿港币的《最后的晚餐》,就是尤伦斯夫妇当年的藏品,可以想象的是他们收购这件作品的价格,当时不会超过二十万元。
莫只关心奇迹
中国的媒体和大众都只关心这些奇迹一般的赚钱神话,而不会去仔细分析当下:那些仍然亲临当代艺术创作第一线的西方收藏家,他们此时,正在关注并大量收藏中国更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那些鲜为人知、还不被众人认可的、探索性的艺术家。也许再过5年、8年后,中国的土豪们再度发现,有一批超过千万的、甚至过亿的当代艺术品,再次像出自魔术师之手——从西方藏家手中被悉数抛出……我很难想象届时的内心挫败感……而事实上,这一幕即将上演!
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和收藏,需要更为广泛的、非投机性的文化支持,包括国家在税收抵扣、非盈利艺术基金会的赞助等等。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只有从基础做起,我们才不会只感慨过亿元的成交价。而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无数个几万元、几十万元的艺术品成交于一级市场(画廊),没有一级市场交易的繁荣,二级市场(拍卖会)就会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