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李良:一甲子的集邮之路

[日期:2013-04-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3年04月28日  信息时报

李良和儿子合力制作的两幅富有特色的邮票剪贴画。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李良和儿子合力制作的两幅富有特色的邮票剪贴画。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李良和儿子合力制作的两幅富有特色的邮票剪贴画。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李良和儿子合力制作的两幅富有特色的邮票剪贴画。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集邮达人李良。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集邮达人李良。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信息时报讯 (记者 郭仲然) 在60年的集邮生涯中,广州市集邮界前辈李良收藏了数千张邮票,即使被斥作“败家”仍坚持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此后,李良还和儿子合力制作了两幅富有特色的邮票剪贴画,在广州市的邮票展览中展出。

  “从来没有后悔和想过放弃”

  1955年,20多岁的李良被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邮票吸引,由此开始了他60多年的集邮之路。“当时的邮票很容易买得到,但价钱却不便宜。当年一个酥皮面包只需2分钱,一张邮票却要8分钱。买一张邮票相当于买4个酥皮面包,所以也有人说集邮相当于‘败家’。”李良说。

  今年85岁高龄的李良退休于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说起自己的集邮经历,他表示“从来没有后悔和想放弃的时候”。“说起集邮,有的人可能是为了获利,有的人是想做研究,了解邮票文化;但我只是一种自娱自乐,我最喜欢的是闲着无聊时把自己收藏的邮票拿出来一一玩赏。”

  和儿子一起制作邮票剪贴画

  “刚开始学集邮的时候,看到信封上的邮票我就把它剪下来收藏,也有些人直接把邮票用手撕下来。但实际上,记载各样信息的信封比邮票更为值钱。”李良说。因为早期的“不懂事”,他收藏了很多这种用水浸泡过的邮票。后来在儿子的启发下,他用这些邮票制成了两幅邮票剪贴画。

  李良说,他的儿子从小就喜欢画画,有时候甚至在家具上雕刻自己的名字。看到儿子对画画这么感兴趣,他便把儿子送到广州美院培训学习。而为了处理零散的邮票,他想到用剪贴画的形式来整理。“我请儿子为我画底稿,我就自己一张一张地贴满整个画面,最后分别用了420枚和1048枚邮票制作了《美的旋律》和《猪年》,还被拿到广州邮票展览会展出。”李良说。

  搭乘新开航线取得“首日封”

  在广州集邮界中,李良是最早收集航空航天类素材邮品的人之一。但李老表示,航天主题的邮票不好收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航空业突飞猛进,那时要买一个航空封需要10多元人民币,这已经相当于普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了。李良说,他买过的最贵的邮票当数“神舟七号”的航空搭载封,上过太空的航空搭载封(包括邮票、邮戳、邮封),由公证处颁发公证书,价值约1000元人民币。

  “集邮要经常参加活动和买邮票,有时为了收集各种各样的首日封,要向单位请假,还好领导比较好说话。”李老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新开广州至上海的航线,首航日他特意制作了一个信封,贴上邮票盖上当天的邮戳,请假坐上该航班完成“首日封”的旅程。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和田玉资本化趋势渐明显
下一篇:一方好印令书画圆满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