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专家提醒买家切勿听故事

[日期:2013-04-25]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3年04月25日     深圳商报

  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的书画鉴定专家李智勇昨日告诉记者,作为业务部门,他们没有执法权,只能为净化市场尽一点微薄之力,替藏家和买家把把关。

  从事书画鉴定已34年的李智勇说,“现在艺术品市场假的越来越多,真品越来越少,拍假成了一种现象,假画被卖到了几十万、几百万,你说,能不让人忧心吗?”李智勇告诉记者,一些卖家明知手里的东西是赝品,因为利益的诱惑,依旧送拍或销售。“这一行太复杂,水太深了,为了利益为了赚钱,一些拍卖公司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李智勇说,“更有不懂鉴定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买家,盲目盲从买进,吃亏上当,最后苦了自己。”

  李智勇认为,国内艺术品市场的乱象,归根结底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在英国,如果拍卖公司拍假,将会被重罚和重赔,你说谁还敢冒这个风险。而在中国,赝品的价格越卖越高,法律制度不健全,艺术品市场不规范,‘怎么罚,谁来罚’这两个关键的问题由哪个职能部门来管都没有清楚的定位。”李智勇说,之所以国外的一些拍卖公司不愿意拍卖中国的藏品也是这个原因,因为有些书画作品从宋朝就开始仿了,真假难辨。

  在京的加拿大收藏家朱绍良也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藏家和买家,赝品进入拍卖市场一般有四个形式或途径:一是假画、假出版物。二是卖家给一些拍卖公司高额图录费,赝品就堂而皇之地成了“真品”,公然拍卖。三是造假技术的“先进”,赝品跟真品一模一样,几可乱真。四是拍卖公司和造假者勾结,找托做竞价对手,设局演戏,网上甚至有爆料称,有拍卖公司法人冒充买家举拍,迷惑了不少买家。

  朱绍良说,很多人“憧憬”着在艺术品市场一夜暴富,因为利益的诱惑,而采取造假、拍假的手段,以假乱真,所以作为藏家和买家要把握好以下关键的几点:

  一是忌贪。不能有贪念、幻想一夜暴富,不然就容易被人设局,那就栽进去了;二是不懂的东西不要碰;三是不要听信“故事”,不要冲动,有的卖家十分擅长“讲故事”,告诉你他手里的作品是某某大家在什么时候赠送给他的,而且言之凿凿,当时的细节、场景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跟电视剧一样细致。这样的故事不能信,更不能冲动;四是要多看多学,增长见识,扩大知识面,“任何一个鉴藏专家都不是万能的。”朱绍良认为,在收藏领域,即使一件作品是博物馆的收藏也不能迷信,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要明是非。

  (深圳商报见习记者 苏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泰国一博物馆失窃 61件无价之宝人间蒸发
下一篇:专业藏家青睐明清刻本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