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人造阿房宫:拆了假古董能治造景病

[日期:2013-03-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3年03月27日   大河网-河南日报

这是阿房宫景区内开发的“小产权”楼房(3月25日摄)。新华社发这是阿房宫景区大门(3月25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阿房宫景区内开发的“小产权”楼房(3月25日摄)。新华社发这是阿房宫景区大门(3月25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阿房宫景区大门(3月25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阿房宫景区大门(3月25日摄)。新华社发

  13年前建成开放的西安阿房宫景区即将拆除。头顶“天下第一宫”美名的景区如此“短命”,为各地方兴未艾的“造景热”敲了一记警钟。

  建于监管“灰色地带”

  25日下午,记者走进西安西郊的阿房宫景区,高低错落的宫殿,远看风采依旧,近观却显凋敝。漫步景区,难觅游人。谈起拆迁,景区一名负责人表示:阿房宫遗址公园将要建设,拆这个景区,是“小项目服从大项目”,但拆迁时间还没定。

  据介绍,阿房宫景区在建设前,征求过西安市、未央区相关部门意见,还请文物部门设计过。对此,记者咨询了西安市文物、旅游部门,均表示不清楚阿房宫景区项目当年建设管理情况,不过,“阿房宫”未在真正遗址本体保护区,不违反当时遗址保护规定。作为租用集体土地的“村级项目”,是在监督管理“灰色地带”成长起来的。

  “假古董”难比真遗址

  阿房宫是秦朝统一后开始建造的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四大工程”。地面遗存的主体“前殿遗址”,是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夯土建筑台基,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开门迎客的阿房宫景区,曾号称“再现秦始皇生前豪奢”,在西安旅游界以秦文化为主题轰动一时,年接待量曾达到数十万人次。

  据悉,阿房宫景区土地租用将于2014年到期,发展前景不明,后继开发徘徊不前。为增加短期收入,曾把“六国宫”出租给学校,还建设了多栋“小产权”楼房。

  秦阿房宫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雷应魁说,1995年筹建以来,景区至今已投入2.3亿元,对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已“下了血本”。然而近年来景区收入和投入都持续低迷。

  与景区走向平淡截然相反,真正的阿房宫遗址迎来了考古热潮。2002年至2007年,国家考古机构通过考古调查和部分发掘,首次明确了阿房宫遗址范围,面积约880亩,高7~9米,气势、规模及历史价值,都非山寨版阿房宫景区所能比拟。

  “造景”须谨慎

  根据国家文物局去年批复的《阿房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西安市正在落实2.3平方公里内的文物保护,并建设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

  “阿房宫景区位于遗址南侧200多米处,规划建设水平较低,而且主体建筑处于遗址保护控制区,建筑物高度超出了文物保护规划规定的高度,影响文化遗产的视线走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毓芳说。如此一来,成为遗址保护建设“绊脚石”的阿房宫景区,淡出历史几成定局。

  专家认为,人造阿房宫景区昙花一现,为眼下方兴未艾的“造景热”留下了诸多教训。

  监管不力造成阿房宫景区“先天不足”。专家认为,当年建设之时,阿房宫景区是民间投资行为,没有政府部门严格规划和审批,其租地建景、低标准设计、不符合遗址保护长远规划显而易见,而且这些年来一建一拆,造成巨大资源浪费。

  持续性创意缺失,更使阿房宫景区后续乏力。陕西省社科院旅游专家张燕研究员说,人造阿房宫选址紧邻遗址,地处偏远,不仅道路、公交设施配套不足,而且与遗址旅游此消彼长,难以“双赢”。此外,景区内的建筑、演出等策划创意水平低,更没有持续投入开发。这是目前国内很多人造景区的“通病”。

  (据新华社西安3月26日电)

  (原标题:拆了“假古董”能治“造景病”?)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意大利顶级佳酿拍卖会受热捧
下一篇:南宋抗金英雄赵方墓被盗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