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古代文献记载,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礼记·礼器》说得很明确:“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郑玄注:“金炤物,金有两义,先入后设。”纳是青铜器的第一位的基本功用,而纳的基本目的是“示和”。所纳对象即古文献所谓“实物(所实之物)”,就是上面所说“三牲鱼腊”,“四时之和气”之属,实际就是牺牲(肉食)、黍稷(主食)以及酒醴之类祖先生前生活必需品。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
中国青铜器浩如烟海,作为国之重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中国人民银行曾于1981年、1992年和1993年分别发行了三组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金银币项目,带给了收藏者难忘的视觉享受与文化熏陶,令中国的青铜文化永远闪耀在历史的烙印之中。但由于当时造币技术条件所限,未能将许多闻名于世的青铜器精品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彩呈现。时隔19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启动了中国青铜器金银币项目,对青铜器题材重新分类梳理,按照青铜器的年代和类别重新规划,将其作为中国贵金属纪念币重要的系列项目发行。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青铜文化,展示中国青铜艺术的精髓,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12年8月发行中国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1组)一套,其中5盎司金币2000枚,1/4盎司金币5万枚,1公斤银币6000枚,5盎司银币1万枚,1盎司银币8万枚。
(供稿:金秋商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