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无泥可塑将制约紫砂艺术传承

[日期:2011-04-11]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1年04月10日 11:20 青年报

  本报讯 记者 郦亮 “古韵沉香宜兴紫砂精品展”昨在闵行区博物馆揭幕。本次展览汇集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所藏紫砂精品120件,其中包括王寅春、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紫砂前辈大师,以及一批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陶艺大师的作品。这也是近年上海规模最大的紫砂艺术展览之一。

  据记者了解,和其他不少艺术门类不同,紫砂艺术目前并不存在一个后继乏人的问题。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周小东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目前宜兴有一支很庞大的紫砂艺术队伍,几乎所有工艺大师的后代都在从事这个行当,每年还有不少青年人加入。这被认为与近年紫砂壶市价节节攀升有关。

  紫砂艺术传承的危机并不在于人才,却在于紫砂泥的稀缺。据周小东介绍,紫砂来源于宜兴黄龙山下甲泥矿,经过上千年的开采,目前可开采的甲泥矿石只剩下6000万吨,而紫砂只占到其中的1%,属于极稀缺资源。因此,紫砂艺术要传承,避免“无泥可塑”的窘境,最紧迫的其实就是保护甲泥矿。据悉从2005年起,宜兴开始封矿,新的紫砂泥已很少入市。

  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新紫砂壶所用的材料,要么是紫砂工艺师家中所藏的陈泥,要么就是掺杂了各种化学原料的伪造紫砂。所以,紫砂壶市场难免鱼龙混杂。而要鉴别真伪,就需要进行紫砂艺术知识的普及。

  而这次为了提高文化普及程度,闵行博物馆还邀请了陶艺制作师现场展示紫砂制作技艺,为观众答疑解惑。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4月11日纸币行情播报
下一篇:西藏圣物运抵江城 13日起与您相约省博(图)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