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9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09年春天,有藏友告知笔者山东省费县高家村一村民在拆迁旧房时,发现一卷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山东民生银行”纸币,其中还有数枚民间时期的“费县德生店临时兑现角票”和“费县流通纸币”铜元券商会票。为弥补藏缺,经多次托藏友与持票人交涉方才觅得。 费县德生店临时兑现角票:该票采用道林纸石版印刷,模式,票幅为11.4X6.8厘米。票面正面主体图案为深蓝色,票面四周饰以花边,花边内上部自右至左印友“费县德生店临时兑现角票”券名,右侧印有“天坛”图案镜式花纹,正中印有“贰角”面额,面额右侧印有“年月日”和“费县商会注册”字样,左侧竖印“每拾角兑壹元”字样,落款印有“德生店”商号名称。下侧自左至右横印“字第1084号”,其中“1084”编号为手写无印刷发行年份。花边下部印有“山东临沂考棚街永和成铅石印刷局印”承印单位名称。票面背部整体为红色,边框四角饰有棱型四决花纹,正中饰有团花和建筑物图案(见下图)。 费县流通纸币铜元券:该券为横式,牛皮纸石版印刷。票幅为10.5x8.5厘米。正面为浅蓝色,花边四角团花内有“商会发行”,票面抬头自右至左横书“费县流通纸币”券名,右侧空白处竖印“会字号”字样,左侧为空白处正中蓝色图案内压印“铜元拾枚”面额,下部落款为“民国拾陆年”。接下花边内正中还印有“费县华新印刷局印”字样。背部图案.文字均用红色印刷,花边四角印有“更换票式”,票面正中鈐有“费县商会之章”红色篆书方印,其方印为直接印刷票背之上,方印两侧并自右至左竖印四项说明: 以上纸币保存基本完好。 据考证,“费县德生店临时兑现角票”纸币的发行,是经由费县商会注册后发行的店铺铺票,当属于当时在县内市面上允许流通使用的合法铺票。而费县商会发行的“费县流通纸币”铜元券,是费县商会印刷后发由各注册商号行用的商会会票。 据《费县外贸志》载,民国十年(1921),有商人李宗元在方城镇开办“昌盛”号花生脱粒场,首开进入民国时期费县私人开办“商号”先河。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时间内,全县先后由私人开办的“德和祥、聚盛公半生太、洪生永、义源号、复兴公、德生店”等各种商铺从14家增加到37家。主要经营布匹、酒水、百货、油坊等生意,私人生意从无到有,逐步强盛。 另据《费县简志》和《费县志》载,抗日(1937)前,费县市面上主要流通民国政府所辖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等银行发行的纸币。由于发行的纸币主要是元以上的大额钞票,市面上小铺的短缺,致使金融呆滞。为扩充市面小额铺币,费县各商号经县商会允许,纷纷印刷铺票充当辅币。截止1935年底,全县有据可查的37家注册商铺均先后印发国“钱帖”和“号票”。多者印发一万元,少者印发3000元。这些商号铺票和县商会会票与纸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虽然暂时缓解了市面铺币短缺的矛盾,但一度也给市场造成极度混乱。 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费县境内抗日根据地纷纷行使北海币,费县商号铺票纸币才被挤出市面停止流通,并从此进入历史。由于费县商号纸币当时发行量极少,加之流通领域损毁严重,所以现存已寥寥无几。笔者收藏研究纸币近20年,加上以上这两种纸币,所见县内商号纸币也不过几种而已,稀有程度可想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