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13 00:26:14 来源: 亚心网
亚心网讯(记者 李萍 通讯员 叶翠)历时四个多月的整理,于今年3月在哈密闹市区发掘出的4万余枚重达162公斤的古钱币又有了新发现。


8月12日,记者从哈密地区博物馆了解到,日前,古钱币的整理工作已接近尾声,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古钱币的年代跨越可谓久远,从隋朝到清朝晚期都有,最早的是距今1600年的隋朝“五铢母钱”,最近的是宣统皇帝年间(1908-1912年)的“大清十二大皇帝钱币”。
一箱古币 载满六朝
“真是难得一见,我们从那个大木箱里共整理出来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六个朝代的钱币。”12日,哈密地区博物馆副馆长阿伊夏木向记者介绍说,在整理中,工作人员发现了一枚弥足珍贵的隋朝“五铢母钱”,从这枚“母钱”的字体、币面上看,其风格很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五铢母钱,这一发现对研究新疆造钱史有重大意义。
新疆钱币协会会员宋志永说,所谓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的雕制精良,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还发现了一枚元代的至元通宝四体文钱,这一发现填补了哈密没有元代钱币的空白。”阿伊夏木说。
宋志永介绍说,至元通宝四体文钱是元顺帝至元年间铸造,这种钱币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被称为“四体文钱”。在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有人认为是供养钱。
“此次发现的钱币中,数量最多最全的是清代的,近三万枚,有二十多种。”阿伊夏木说。
“这次整理出来的钱币年代跨度如此大,说明当时钱币在哈密流通十分广泛。”在一堆堆古币中,工作人员还发现了清朝时间的阿克苏、伊犁、库车、迪化(乌鲁木齐)等地的本土铜币,其币面保存完整清晰,这表明新疆很早就与内地有贸易往来。
外籍钱币也不少
此外,哈密地区博物馆在整理中还发现古代越南、日本等地的外籍钱币,钱币样式均为方孔圆钱。
“这足可以证明当时哈密经济贸易相当发达,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宋志永告诉记者,我国从秦朝开始出现了方孔圆钱这种固定的钱币形式,并沿用了两千年之久,古代日本、朝鲜、琉球(现在的日本冲绳)和安南(现在的越南)等东亚国家纷纷效仿。
为什么此次发现的古钱币年代跨度如此大?古钱币的主人是谁?
副馆长阿伊夏木说,目前这些问题还在猜测之中,可能钱币的主人当时为了躲避战乱,在无法转移的情况下将钱币暂埋此地,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取走。也有人认为,这些钱币可能是在此居住的人的祖先留下的秘密财产。
据哈密地区博物馆介绍,哈密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军事重镇,是通往河西走廊的“咽喉”,由此也云集了很多中外客商和僧侣,而哈密市解放西路一带曾是哈密地区市场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曾出现许多商号、客栈、钱号等商贸网点。这些古钱币对研究当时的商贸文化和丝路贸易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名词解释)至元通宝四体文钱
此钱的钱文有四种:面文“至元通宝”4个字为汉文,背文穿上、穿下直读为蒙文八思巴文,穿右为察哈台文,穿左为西夏文。因此,该钱被称为“四体文钱”。在历朝历代的古钱币中,面文和背文多达四体的,仅此一例,别无其他,可谓“空前绝后”。关于这种钱的用途,历来钱币学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镇库钱,有人认为是供养钱,目前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