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楼炒股不如炒古玩。时下,我国出现了一股全民淘宝、全民收藏的热潮,一些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地推出“鉴宝”、“收藏”节目。也有专家认为,媒体在引导民众的文物收藏观念和认识方面,起了误导作用。据称,在中国,目前活跃着10万盗墓贼。由于出土的“东西”太多太快,导致文物贬值相当惊人。这种狂热的背后,反映的是文物部门的无力和无奈。
案件一大运河“挖宝热”
6月4日,记者接到线报,在河北省故城县与山东省武城县交界处的京杭大运河内发现有100多人在挖宝,挖出的东西当场就有文物贩子收购,最少的也要几千元。据了解,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多年了。近期,外地来的文物贩子见没挖出什么值钱的东西来已经走了。
故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姜玉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该县与山东省武城县交界处的大运河是遗址,在北宋时期时常发生沉船事故,此处也曾挖出过佛像、瓷器、金簪等文物。
案件二山东盗墓猖獗
山东省邹城市警方两个月前破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市最大的一起盗墓案,公安人员从一个盗掘当地邾国古城纪王城遗址的团伙手中追回18件文物,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之中。
邹城市文物旅游局执法大队大队长孙志强说,盗墓者多是为了短期内获取非法暴利铤而走险的人,在邹城这一案件的作案者中,有遗址所在地村民参与,也有外来的盗墓者,成为一次“里应外合”的盗墓事件。邹城是山东省的一个县级市,且遭遇了这样的盗墓大案,像我国中西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等古墓聚集地长期以来遭遇的盗墓案件更是难以数计,考古工作者经常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前考古工作遭遇盗墓后的窘境。
原因分析利益驱动,鉴宝节目误导
孙志强认为,盗墓活动猖獗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也有来自社会的误导,一些鉴宝类节目过多宣传文物经济价值,让不少人认为收藏是发财致富之路。而一些与境外文物贩卖集团勾结在一起的犯罪分子,他们的盗掘和贩运已有了高效运转的途径,造成国内文物的巨大流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说,包括邹城在内的国内盗墓案件再次为田野文物的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田野文物保护机制刻不容缓。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