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收藏是一种爱好传承 三位民间藏家的那些事儿

[日期:2010-06-05] 来源:  作者: [字体: ]
 

  三十年基本建设,使大量文物都冒了出来

    北京藏家陈立建谈到,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的基建规模比之前任何一个朝代都大得多。改革开放之前,全国各地的楼房都很少见,天津那个时候最高的楼只有四层,像石家庄这样的城市也就是两层,而两层楼的基础不过一两米深。现如今,高楼大厦林立,地下车库再加上基础,少说也要挖到地下六七米深,于是,把全国的土地都翻了个遍,这些文物自然就冒出来了。“还有高速公路、高铁建设,古河道清理和水利建设,出的东西太多了,喜欢的都知道这些是宝。”陈立建表示,“但一些专家不这么认为,没见过这么多东西,就统统认为是假的,正因如此,也导致我国很多的文物受损或流失。”

    有专家表示,民间收藏90%都是赝品,在这一点上齐同民持反对态度。如今,在我国的民间藏家少说也有几千万人,每人收藏10件,也要达到上亿数量的藏品。仅景德镇几个手工作坊,根本不可能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生产出这么多赝品,更何况还有很多东西是现代工艺也根本无法制造出来的。现如今,连真品都不一定能卖出价,假东西就更没人买了,唯利是图的商人怎能做这等赔本的买卖?

  呼吁文物鉴定法尽快出台,为我国的文物流失把好第一道关口

    北京藏家徐强可谓是收藏大家,几万件藏品目前都集中在北京市延庆县八达岭镇的阳光文物宫里。

    一提到中国文博界的鉴定现状,徐强真是忧心忡忡。“看外国博物馆、收藏家手里不断流入的东西,这些肯定是从中国流出去的,然而中国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事态继续,又或高价从国外的拍卖会上购回”,徐强谈到。再有,就是我国目前出现的一些所谓的评估委员会,根本没有合法鉴定资质,却在全国各地招摇撞骗。“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资质持证上岗,唯独文物鉴定,国家连文物鉴定法都没有,如何能为文物的流失把好第一道关口啊!”,徐强激动地说到。

    其实,再有经验的鉴定专家也不可能单凭眼和手就能一一确定每一件文物的真假和年代,因为中国文物太丰富了,只有通过科学的机器检测,才能真正确定生产的年代。目前,通过科学家们的长期努力,鉴定文物真假的检测仪器已经诞生,起码铜器、瓷器的检测已经很成熟,很可靠。中国科学院的大批专家将全国所有古代窑址的资料,和出土文物的标本资料综合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通过仪器的检测,对比成分含量就可以判断出具体年代。对此仪器的鉴定结果,国际上是认可的,反倒是中国不认可。

    在徐强看来,收藏本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喜欢,买得起就可以了。然而,目前这些正常的秩序被一些人利用,成为为个人牟利的工具,使得代表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物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实在心痛。

    3位民间藏友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保护好这些美好的事物。为中华文明,尽一己之力。 记者 林妍 通讯员 霍小晶



上一页 [1] [2]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藏友叹买进容易卖出难 寿山石添流通新平台图
下一篇:中国盗墓贼多达10万 文物经倒手后成顶级收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