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市模式经营艺术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四川师范大学油画专业的研究生杨孟超,她的工作是艺术品导购,向前来西村艺术品空间看画、买画的客人提供比较专业的意见,帮助客人们欣赏这些原创作品。
“能够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我非常高兴。我的很多同学都很羡慕我现在的工作。”杨孟超喜滋滋地说。
自2008年起步以来,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初步完成了主要楼宇建筑群的建设,园区的首个核心项目——西村艺术品空间也于去年10月开始试营业。
“过去,艺术家更多的是闭门造车。”陈动生告诉记者,“他们对市场缺乏敏感度。从国际先进的艺术品市场经验来看,完善的经纪人和市场代理制度不可或缺,让艺术家们能够安心创作。西村将为他们提供这样的服务,通过提供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搭建一个适合艺术家创作的平台。”
西村艺术品空间30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常年悬挂着数百名签约艺术家的近千幅原作艺术品。
西村的艺术总顾问栗宪庭说,作为全国首家平价艺术超市,西村艺术品空间将带动整个成都文化产业链的形成,让艺术以超市经营的方式走向平民化。
从2009年10月开馆至今,试运营阶段的西村艺术品空间已经卖出了100多幅画。陈动生说,现在在老百姓当中已经有了一群希望消费艺术品的人,西村的出现刚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价的艺术品消费场所。
据介绍,西村项目计划用3-5年时间建设一个包括艺术品空间、艺术设计工作室,及其相关行业生活、办公空间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艺术聚集区,整体建筑面积大概有1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8-10亿元人民币。未来,这里将会集原创设计、制作、交易于一体,形成完整的艺术市场产业链。
对话专家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提升文化软实力
——访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家泽
记者:您认为,当前成都发展艺术村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陈家泽:在成都发展艺术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艺术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要比较多的在投资环境上做出改善,设法整合成都在此方面的各项优势资源,为艺术人才的聚集创造条件。同时,要建立一定的公共服务平台,在品牌建设和空间建设上先行谋划。目前成都的西村、蓝顶、红星路35号等,基本的空间聚集条件已经成形,未来还需要在公共服务方面,针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升。
记者:发展艺术村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创造多大的价值?
陈家泽:这方面的价值很难量化衡量,但是,这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条必由之路。艺术村的发展,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创造就业,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艺术村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不但通过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为艺术找到了现实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创造了GDP,同时还提升了我们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张扬了民族和城市的文化特色。